第08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
3上一版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8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贵港市覃塘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工作纪实
□ 胡颖彬 陈雄伟
2024年8月2日拍摄的位于贵港市覃塘区覃塘镇龙凤村的“荷美覃塘”核心区。黄 云 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素有“莲藕之乡”“茶叶之乡”“甘蔗之乡”“鱼米之乡”美誉的贵港市覃塘区,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盯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建设“五个家园”部署,扎实推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获评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第五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进县等荣誉称号。2023年以来共获评自治区、贵港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61处。

深化内涵同彰显特色相结合

聚焦乡村文化融合生态旅游

凝聚民族团结进步“核心力”

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发建设农文旅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着力构建多元旅游业态,吸引各族游客到覃塘旅游、兴业,凝聚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核心力”。

深耕“茶+”,彰显民族文化特色。覃塘区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篇大文章,加快把茶区变成景区、茶园变成公园、茶山变成金山,推动茶产业与茶文化、茶科技相融合。举办“2024年中国·覃塘毛尖”第二届春茶文化节,以“茶”为媒,诚邀各民族群众共赏茶韵、共话茶事,感受茶文化魅力。拍摄《覃塘毛尖手工技艺》宣传片,增强文化认同。覃塘区现有茶园面积6万亩,规模以上茶企业20家,年产干茶2500吨,年产值达20多亿元,创建6个茶产业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展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覃塘毛尖茶先后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入选第二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清单,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金叶子”和“摇钱树”。

依托“荷+”,搭建多元融合广阔平台。弘扬“荷”文化符号,以“荷”为媒,连续10年举办荷花文化旅游节,连续3年举办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覃塘区产业发展招商大会,与粤港澳大湾区优秀企业家代表就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未来趋势、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现代农业、体育旅游等领域发展进行对话交流。三年来,覃塘区以产业协同发展等关键领域为抓手,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体系,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企业签约项目55个,总投资额354亿元,持续扩大“荷美覃塘 湖美四季 布山那乡 水美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以文旅振兴助力覃塘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交汇交融。开展寻找覃塘荷花形象代言人、文艺演出、书画展、摄影展、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吸引当地父老乡亲、全国各地游客、外国友人前来打卡。“荷美覃塘”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旅游消费10亿元以上,各族群众积极参与体验节日习俗、展现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信,以农文旅融合持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深化“体育+”,诠释“运动之城”精神品质。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以体育为桥梁,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绘就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美好画卷,凝聚起同心奋进的强大力量。2023年以来,成功举办广西布山俱乐部承办2024中国足协杯开幕式、“覃塘毛尖杯”2023年第四届广西男子篮球联赛暨第二届广西女子篮球联赛、“农垦杯”第七届广西万村篮球赛暨广西社区运动会、“凯星家居杯”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篮球比赛、马拉松健康跑比赛、“三月三”竞技体育运动等体育赛事600多场次,惠及群众80万人次,有形有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擦亮“党建+”,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积极探索党性教育资源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以地理相近、内涵相通等为原则,将党性教育资源与现代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结合起来;以中共广西省代表大会(罗村会议)旧址、抗日革命纪念碑为载体,讲好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英雄黄彰、中共贵县首任县委书记陈培仁等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民族团结血脉;全方位整合中共广西省代表大会(罗村会议)旧址、贵港红色主题公园、荷美覃塘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党性教育资源串点成线,形成“党建+”现场教学路线。2023年,360多个单位(社会团体)到覃塘区开展现场教学,接待人数近1.8万人次,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有形有感同见行见效相结合

聚焦产业发展融合人才引智

激发民族团结进步“新活力”

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各族群众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着力推动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交融共进、互促共赢;致力做强县域经济,带领各族群众增产增收,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

跑出民族团结“加速度”。将民族团结、扶贫帮困、支持地方发展融入企业血脉。投资14亿元年产19.5万吨的雪榕食用菌现代产业项目,跑出3月签约、5月开工、10月投产、12月出口的“加速度”,为周边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带动各族群众脱贫户117户365人,人均增收3700多元,促进各民族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共同团结奋斗、共享发展红利。引进海螺、华润等全国五百强企业。现有规上企业342家,数量位于广西前十,连续3年规上企业增加数排广西第一,获自治区人民政府发文通报表扬。贵港覃塘产业园获认定广西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园区,2023年覃塘区获评贵港农业招商引资先进县。

筑牢民族团结“连心桥”。按照大、中、小屏三端,搭建“1+1+3+N”(1是指数智乡村大数据中心,1是指数智乡村大脑,3是指数智产业平台、数智民生平台及数智治理平台,N是指应用场景)平台,开发覃塘数智乡村微信小程序, 汇集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服务、乡村旅游等12大功能模块, 创新“云认养”模式,建立农户与消费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合作模式,打造“云上农场”,上线了富硒稻田3.3万平方米、藕虾10万只和覃塘尖茶园1000平方米,吸引关注超6万人,累计销售额超100万元,助推农业产业附加值全面提升,为民族团结进步注智赋能。《覃塘数智乡村幸福满格》短视频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二十大精神在乡村”栏目展播。

织密民族团结“交通网”。以大力发展“农村公路+”为抓手,因地制宜将农村公路与民族地区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红色教育等融合协同发展,持续优化路网结构,大力改善各族群众出行条件,有力推动民族地区交通快速发展,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2023年,升级改造壮美公路国道209线(蒙公至东龙段),开通覃石一级路(城区至西外环连接线段)和贵港西外环高速连接线。2024年新建自然村(组)道路94公里、安防工程87.4公里。全区乡镇通公交率达到60%,实现乡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2022年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为民族地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培育民族团结“幸福树”。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与企业打造扬翔集团“扬翔新村”、甘化集团“甜蜜小镇”、太平洋木业“板材小镇”等美丽乡村,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形成一股强劲的“红色功能”。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积极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实现企业能壮大、群众多收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各族群众共同富裕。连续两年获得广西民族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在龙凤村打造“石榴花开在红坭”旅游品牌,樟木镇(生猪)入选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覃塘街道龙凤村(莲藕)入选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广西扬翔农牧有限责任公司、贵港市汉世伟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爱咯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广西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壮大民族团结“生力军”。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人才振兴工作深度融合,大力实施“贵人返贵”“2035计划”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就在覃塘 职引未来”专场招聘会23余场,举办“雁归覃塘 才聚布山”千名学子家乡行活动26余场,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班25期,培养600名实用技能“匠才”,出台《覃塘区人才周转公寓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补贴政策近300万元,逐步形成“人才跟着产业走、人才围绕产业转”的良好格局。目前,覃塘区入选广西“十百千”知识产权人才2名,贵港“最美科技工作者”6名,“贵港乡村工匠”6名、“覃塘乡村工匠”15名,不断厚植人才发展优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人才力量,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注入新动能。

润物无声同春风化雨相结合

聚焦党建引领融合村民自治

拧成民族团结进步“聚能环”

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数字赋能“红格善治”工程,构筑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五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凝聚民族团结力量,让基层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花开并蒂,共同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党建+网格化+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是广西唯一入选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的典型案例、《探索宅改先行路径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入选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案例,2021年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2023年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牵引力。覃塘区坚持政治统领“五治融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发挥党总揽全区、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过程。成立区委书记、区长双组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党委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区、乡镇(街道)每年至少研究两次民族工作,建立 “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委”民族工作领导体系。将党的民族政策纳入区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全区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每年定期组织全区统战系统领导干部、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村(社区)书记和统战专干300余人次进行民族团结进步专项培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能力。

发挥“自治”固本作用,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内动力。深化拓展“一组三会”村民协商自治机制,搭建“和事中心”“法院—综治办—镇—村”诉调对接等多元调解平台,以诉讼服务中心为中心点,以人民法庭为支撑点,乡镇、村级调委会和行业调解组织为节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矛盾纠纷化解组织,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激发共同团结奋斗的内生动力。2023年共排查矛盾纠纷704件,成功调解697件,成功率达99%,让各族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覃塘区连续八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排名广西前列、贵港市第一。

发挥“德治”润心作用,提升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力。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了解社情民意、通晓当地民族语言、民族习惯的100多名少数民族同胞担任专职网格员并入民族政策宣传队队伍,与“五老”人员、乡贤能人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协调邻里纠纷等,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各族群众对党的民族政策知晓率达90%以上。常态化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最美覃塘人”等评比活动,深化道德模范宣传学习活动,发挥先进典型个人事迹,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凝聚力。依托已建成的1个区级、10个乡镇(街道)、146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覆盖全区146个村(社区)的“法律明白人”,促进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向农村辐射,为各族群众提供“零距离”法律服务。同时依托“红格善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打造10个村级、20个屯级示范点,以点带面辐射引领,引导各族群众树立主动学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推进民族团结和基层治理能力高度融合整体提升。

发挥“智治”赋能作用,提升民族团结向心力。运用“数智”思维破解治理难题,投入衔接资金100多万元在覃塘街道姚山村打造乡村治理示范村,在全区推广“随手拍”微信小程序,整合升级人居环境、民族团结、乡风文明、平安乡村等功能,各族群众将矛盾纠纷、紧急事件、咨询求助等问题上传,平台将问题分类分级精准向政府职能部门派单解决,较线下办理平均可缩短2—3天时间。自2022年11月覃塘数智乡村平台上线以来,注册用户已有32.8万人,随手拍、积分赚取、积分扣减等工单发起量2.86万起,回复量2.84万起,回复率99%,好评率超98%,营造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氛围。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