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保合村桥种屯,有这样一户家庭,他们与当兵入伍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跨越长达47年的岁月里,这户人家的四位男性成员相继穿上了军装,成了屯里人人称道的“军人家庭”。他们的故事,在乡间传为佳话,还将继续激励着后辈们前行。
父亲当年的遗憾
“1950年,他爸爸去当兵,服役了一年时间,在连队里当过班长。”村民蓝世松说,“我们当时的部队就在现在的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城,后转到现在的融安县,后面又转到现在的柳州市区。”现年90岁的蓝世松曾与蓝世元一起当兵,对蓝世元当兵一事,非常清楚。
“就因为吃了一个凉瓜,拉了肚子,多天不见好转,就回家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部队转移到柳州后,就没有跟上部队了,没能在部队中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蓝世元在世时常对三个儿子提起自己的一生遗憾。
1951年,回家后的蓝世元在父母的安排下选择结婚,随后生育有三个男孩和四个女孩。这个遗憾就陪伴了他一辈子。“我们三兄弟当兵都是受父亲影响的,从小就立志从军,为守卫祖国而奋斗。”蓝世元的大儿子蓝代新说。
男儿三个全当兵
二十四年后,即1975年1月,蓝世元的大儿子蓝代新走进了部队,在沈阳服役了6年才退役。“汲取了父亲的教训,我是在干校学了一年医后才从军。在部队里工作的同时,还一边学医,一边做医疗服务,曾被评为优秀士兵。”现年72岁的蓝代新说,“我踏上部队的那一天,我弟弟蓝广平才出生。”
两年后,蓝世元的第二个男孩蓝代明又走进了部队。“我高中毕业后才从军。在南宁服役两年后,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当时,我的母亲非常担心我的安危。可是父亲却说,男儿就该有男儿的样,男儿精忠报国是应该的。”蓝代明告诉笔者,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他荣获了三等功。随后,他被调往守防边境的独立师。他在部队曾当过副班长、班长。
1994年12月,蓝世元的第三个孩子蓝广平又走进了军营。在武警广西总队南宁武警指挥学校服役3年,曾任班长,获上士警衔。“我曾经获得过优秀士兵称号。”蓝广平说。
返乡服务献才能
1980年,退役后的蓝代新回到村里当起了村医,将学到的医学技术服务乡亲。不管村里的哪个寨子、哪个时间、哪一个人患病,他都会第一时间入户就诊治疗。这村医一当就是40年,直到2017年,他才选择“退休”。
而退役后的蓝代明回到村里后,担任起了村党支部文书兼村民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蓝代明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1990年,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任职期间,他帮助邻里调解纠纷,组织村民修路,发展产业。由于勤劳肯干又乐于助人,他连续多届被选为村委会干部,直到2017年8月才卸任村委会的相关职务。
1997年12月,蓝广平也退役了,次年6月被安排到大浪镇(原大浪乡)工作。两年后,在战友的介绍下,蓝广平转到广东惠州市电业公司工作。
村民称赞三兄弟
村民们对近几届村“两委”干部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据村民蓝付权介绍:“这几届的村‘两委’干部表现优秀,不仅成功修建并硬化了牛景屯的道路,还拓宽了桥种屯的道路,这些成绩离不开蓝广平三兄弟的辛勤付出。
另一位村民蓝付坚则分享了春节期间的温馨场景:“2023年春节,我们村举办了一场外嫁姑娘回娘家活动。外嫁的女儿们纷纷返乡团聚,场面十分热闹。这几年,随着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村里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日益丰富。这都要归功于村“两委”干部的积极引领。”
村党支部副书记叶桂珍也表达了对蓝广平三兄弟的感激之情:“他们三兄弟对村里的事务始终充满热情与责任感,不遗余力地为村民办实事。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村从脱贫迈向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这种接力式的努力让我们深感敬佩与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