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乡村振兴
3上一版  下一版4
 
桂平市新村村:从“移居”到“宜居”的民族团结进步新农村
融水:茯苓丰收鼓起了群众“钱袋子”
“土特产” 出圈又出彩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4年8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土特产” 出圈又出彩
——南丹着力写好农业发展“绿色篇”
□ 莫梦姜 张 俊
 

初夏时节,在南丹县八圩瑶族乡“幸福瑶乡”田园综合体红高粱基地里,千亩牧草长势正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郁郁葱葱的牧草为大地铺上一层“绿毯”,在蓝天的映衬下,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画卷。据悉,秋冬时节,该基地千亩红高粱已成为该县的一大“网红”打卡地。

休闲生态农业只是该县发展绿色农业的一个缩影。

近日,在芒场镇巴平村,村民们正在排队领取鸭苗。“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南丹巴平米核心区推广‘鸭稻共作’模式,通过在稻田中放养鸭子,不仅有效控制了害虫和杂草,还提高了土壤肥力,南丹巴平米品质得到有效提升。”南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秀高说。

该县充分利用芒场镇巴平村稻作区优良的环境、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独有的特种原稻资源,借助巴平万亩梯田风光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把巴平米核心基地建设成特色巴平米展示与体验中心、农旅融合示范村屯。南丹巴平米标准化体系逐步完善,已形成集粮食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近年来,该县整合涉农资金42.21亿元,推动全链条粮食、畜禽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物流、休闲农业建设。同时,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广西农科院、广西大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强化科技支撑,引进科研团队6个,建成科研技术中心2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3个,加强农业绿色发展科技联合攻关,整体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创新实力。

“目前,我们这个驱鸟器已经安装有8个,诱虫灯已经增加到10个。”每年黄腊李上市前,黄腊李基地负责人张宗旭都会和员工们进行驱鸟器安装、清理诱虫灯里的虫体等管护工作,保证果品质量,为李子丰收上市打好基础。

该县坚持减量与增效并举的绿色防控理念,紧密结合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重点和关键节点,推动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探索形成了一套实用性强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涵盖茶叶、水稻、玉米、蔬菜、柑橘等多种作物,实现了特色优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全覆盖。

同时,依托“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科技示范主体”平台,组建8个绿色种养专业技术指导团队,大力推广粮油绿色生产、绿色防控、清洁化加工、稻田综合种养、“微生物+”生态养殖等技术,带动全县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80.9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4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6.49%,农膜回收利用率达95.5%。

伴随着绿色农业的迅速发展,该县一批浓缩地域文化符号的知名农产品品牌越做越响,让“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南丹味道”农产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熟知。

苞谷李就是南丹绿色品牌代表之一。

苞谷李是在独特高海拔、大温差的原生态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优质乡土李果品种,具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由于其生长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栽培管理方式原生态,植株病虫害发生少,尤其是果实生长成熟在初夏时期,与病虫发生危害期错开,因而成为纯天然的有机果品。2019年,苞谷李通过农业农村部“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2020年获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从此,南丹“小李子”进入国家“大目录”,被誉为“中国南方车厘子”。

此外,该县注重与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对标,探索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与品牌创建的联结机制,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和评比活动,深入实施“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做好南丹“土特产”文章,南丹巴平米、溪谷源记富硒米、南丹六龙茶、南丹苞谷李、南丹黄腊李、南丹黄牛等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并荣获“中国长角辣椒之乡”“中国瑶鸡之乡”“中国黄腊李基地”等称号。南丹雪花牛育肥牛基地获得广西首家供港冰鲜牛肉养殖基地备案资质养殖基地。目前,全县获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6个,认定面积19.92万亩,其中,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8个,数量居广西前列,培育香港优质“正”印和富硒产品11个,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广西农业品牌名录、广西著名商标10个,特色农业品牌效应及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