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岜莱评谭
3上一版  下一版4
 
像“喀斯特”独秀成林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4年7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像“喀斯特”独秀成林
——2023年广西多民族新诗创作印象谈
□ 陈爱中
 

广西居于岭南,有山有岭。如果从飞机上俯瞰,刚好是从贵州高原飞过来的话,一定能看到从云贵高原到喀斯特地貌过渡的壮阔与秀丽,碧水绕带,秀峰林立,山中有河,河中朵朵花开,八桂山水各臻风姿,河池的山,防城的海,百色的河谷,南宁的平原,等等,各有毓秀与壮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差异化与辨识度应该是2023年广西多民族新诗创作的基本样貌,居高原见高峰,也渐趋常态。

新诗生产体制的良性发展

现代时期的文学,多呈现为生产过程,服从于理性的预设,一个良性运作的生产机制是出现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基础。在这点上,广西作家协会是运筹帷幄的。第一,越来越多的诗人通过广西作协的推荐和接纳,加入到中国作协、广西作协的队伍中,成为有组织化的写作群体,在更高的平台上和更为宽广的空间里展现创作风貌。第二,按照接受美学的从文本到作品的文学生产理论,新诗创作需要对话、交流,在诗人、批评家和大量读者的创作与阅读互动中,在不同的阅读者心中完成对文本的阅读、再现,从而实现作品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本年度的广西新诗活动如大海波涛,总是汹涌而来,在浪花四溅中,呈现多样性的诗歌场景。比如2023年10月,在河池的龙江河畔举办的第七届“花山诗会”,就征集到了大量优秀的参会作品,并能够与河池的地景文化相结合,诗意流淌在仫佬族的歌谣里、怀远古镇的悠久里,就像年度诗人羽微微写到长生洞时那样,“历经千年/又或是几千年/洞顶与地下的石钟乳/终于触碰到一起/再过很多年/它们便分不出彼此//也无人再提/那些双向奔赴的努力/和感动/此刻你多停留一会/见证了你的见证”,这也可以看作是“花山诗会”自第一届以来,广西作协与诗人们的“双向奔赴”,在互相成就中,让广西的诗歌创作绚烂多彩。其他如“2023年南宁国际诗歌周”,青秀新春诗会、余秀华新诗集《后山开花》分享会、“岜莱诗会”与多民族作家座谈会等等。在同一个年度里,通过这些积极的诗歌互动,东盟诗人、国内著名诗人和广西区内诗人们得以以开阔、开放、通达、睿智的诗学智慧进行交流,提高了诗艺,展现了崇高品格。第三,2023年,广西作协延续多年的作品扶持政策继续发力,并收获硕果。资助一批青年新锐诗人、代表性诗人的作品出版、发表,激励大家在全国性大刊如《人民文学》《诗刊》《作家》等发出八桂大地的声音,给予新诗写作以至高的荣誉,如谢夷珊诗集《兰卡威一日》获得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与之相对应,广西诗人的创作反哺于这方土地的厚爱,从各个角度呈现八桂大地的丰饶与宏阔气象。良好的新诗声场制度,让新诗写作带来生活的富足,实现诗歌与诗人的诗意栖居,亦能够塑造属于红土地的专有新诗影像。

现代情怀媒介的积极融入

毫无疑问,互联网技术在改变世界认知方式和存在状态,各种融媒体借助于各种科技终端,浸润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传统纸媒的传播方式依然重要,但如果广西新诗只是限于纸媒的刊发方式,无疑是故步自封。2023年的广西诗歌继续以先锋精神延续多年的做法,在保持传统纸媒厚重传统不变的前提下,以融媒体的强大传播力构建广西诗歌创作的强大场域。传统纸媒《广西文学》以不断革新的视野持续关注本土诗人的创作,“早知潮有讯”“诗群绿风”“诗歌圆桌”等陆续推出隆莺舞(壮族)、桐雨(仫佬族)、苦楝树、大雁等青年诗人的作品,以及关注高校青年诗人的培养,同时强调新诗理论批评与创作的良性互动,从性别融通的视角推出男性诗人评论与女性诗人之间的持续性对话,效果显著。《红豆》杂志持续拿出大量版面关注本土新诗的创作,以组诗的方式刊发又见(壮族)、刘频、田湘、李云华(壮族)等诗人的作品,而对“南宁国际诗歌周”代表性作品的刊发,显示出广西文学纸媒的开放性视野,吉狄马加(彝族)、杨克、李少君、龚学敏、霍俊明等国内优秀诗人的作品得以呈现。广西民族报副刊“岜莱诗会”在本年度持续发力,组织起强有力的新诗批评和创作队伍,以凝视的关注度和迅捷的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关注广西多民族诗歌的创作,陆续推出如“广西女诗人专辑”“记者节专辑”“年度诗人专辑”“诗画广西·走进崇左”“山歌送别‘刘三姐’”等等,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结合广西区域多民族的文化优势,融合节庆民俗、文化地标、中华民族共同体广西标识等特殊地域文化内容,发挥新诗的文体优势,以微信公众号的图文、短视频等方式,视听结合,浓缩的理论阐释与直观的想象力创作相得益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年度诗人和诗评家的活动,黄芳(壮族)、雅北、牛依河分别获得年度诗人,丘文桥被评为年度评论家,发挥榜样的力量,立体打造广西诗歌创作新形象,《壮美家园——“岜莱诗会”作品选析》是本年度“岜莱诗会”上述开创性做法的集大成者。“当代广西网”以党媒的高屋建瓴视野,持续关注代表性诗人的优秀作品,推出石才夫(壮族)《悬崖之上》、黄土路(壮族)《棉花村故事集》、湖南锈才《寂寞,长出更大的天坑》、李海光(壮族)《平路运河》、李富庭(瑶族)《词语的辩证》等优秀诗作。这里尤其要提到广西民族出版社,2023年集中出版了诸多广西诗人的诗集,如《我热爱这家园的莽莽苍苍》(石才夫)、《宇宙的另一边》(朱山坡)、《落日抱紧我》(牛依河)等等。此外,广西日报、河池日报、北海日报、防城港日报等副刊推出为数众多的优质原创诗歌作品,丰富和繁荣了广西诗歌的星空。正是传统优秀纸媒和互联网融媒体的积极介入,以平台和技术创造新诗写作更大的空间,优化了广西新诗的创作语境,促进优秀作品的不断涌现。

有个高效、为他的写作场域,自然就有优秀力作的出现。2023年12月,当代广西杂志社、广西作家协会、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民族报社、《广西文学》联合主办“石榴籽·向未来”主题征文颁奖仪式暨民族文学新著发布会,黄秉战(壮族)、韦汉权(壮族)、李宗文等获奖诗歌传递出各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描绘广西优美的山水画卷,共绘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未来。石才夫2023年出版的诗集《我热爱这家园的莽莽苍苍》在会上正式发布,这是作者的第五部诗集,坚持讴歌八桂大地,坚持唱响时代强音,坚持书写红土地的山水风光,以赤子之情、嘹亮诗意书写这片热爱的江山,就像诗人在序言中说的,“‘歌诗合为时而著’,书写、讴歌和记录时代,是文学的使命……作为新时代伟大变革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能够以诗歌的方式反映时代的呼吸和脉动,描绘家园的壮阔与温暖,体悟人间的欢愉与痛楚,与万物共悲喜,这是诗人的幸运”,因之而有了“母语里的植物”“生如芦苇”“世间模样”“空中之事”“雨季”“做一条善良的鱼”“我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星火”等专辑中或波澜壮阔或柔情似水的诗篇。作为首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得者,桂林诗人刘春在2023年是创作爆发年,先后出版诗集《另一场雨》和《我写下的都是卑微的事物》,两本诗集联袂在同一年推出,一方面显示出作者创作力的爆发,另一方面,《我写下的都是卑微的事物》是诗人30年诗歌的精选,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创作历史的阶段性总结。刘春的诗始终关注大地,关注生命周边意象,写“风”“雾”“白蜻蜓”“春天的树林”,写父亲、母亲、爱情,等等,在日常絮语中,感悟诗歌瞩目生活的力量。牛依河的诗集《落日抱紧我》中沉浸的家庭温情,在“小日子”中乐意于人间烟火,李云华的诗集《旧日的足迹》中对自我生命的内省,陈大佐诗集《左眼,右眼》试图从“口语”中看透人生百态,等等,彰显出广西诗人本年度卓有成效的写作成绩。除了这些优秀诗集的出版,本年度广西诗人的刊发范围几乎囊括了国内重要的诗歌刊物或者文学杂志,《诗刊》《民族文学》《作家》《当代·诗歌》《中国作家》《星星》《草堂》《诗歌月刊》《扬子江》《作品》《山花》《北京文学》《钟山》等广西之外的重要刊物都有广西诗人的面貌和声音,而且多呈现为组诗的集团冲锋,显示出诗歌桂军不凡的写作气象。此外,广西诗人作品刊发后,被有关选刊转载,入选年度诗歌奖,如诗人费城(壮族)获2023《民族文学》年度诗歌奖等。

诗学风格的强辨识度与差异性

整体来看,2023年度广西诗歌的创作并没有呈现出特别突出的风格变化,但这并不妨碍诗人们彼此之间写出具有高辨识度和差异性的诗篇。很多诗人都是在历史资源的支持下,茁壮前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阶段性总结的迹象。如石才夫、刘频、刘春、庞白、田湘、盘妙彬、韦佐(壮族)等,这些具有丰富的写作经历,同时卓有建树的诗人,已经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风格,从本年度发表的诗篇、出版的诗集看,继续夯实已有风格,并积蓄未来创新的力量,是他们能够成为广西诗歌引领力量的位置使然。如刘频的《暮晚的火烧云下,我看见那个人还在大海捞针》,叙述从容,张弛有度,有时光刺入的沧桑和生命积郁的厚重感,写去海底捞海货的海碰子,“从少年时代起,他一次次纵身入海/要捞回那颗失落海底的针/……那一刻,只有我知道海水在疼痛,在痉挛/在回应着那个人——波涛下隐没的悲怆”。70后、80后作家里如又见、黄土路、牛依河、陆辉艳、桐雨、羽微微、安乔子等则是写作风格的稳固期。从本年度发表的作品看,他们逐步寻找到了写作的主线,并逐渐从精神内核到写作技艺上丰富、充实这种风格。如又见继续秉承其对八桂大地细节的凝视,将泉记系列散文集《大地之眼》的史学观照意识延续到新诗的创作中,在《我的南方》《我的山南水北》《我在凤山醉氧》等组诗里写到南方的物象如伏坡庙、三门海、仙人桥、寿泉,等等,在《一条河流把自己推向大海》里写平陆运河的壮阔景象与勾连时间深处的远景,“这河是绵延不息的河/这水是奔腾向海的水/载满火红的激情/十万大山之北/劈开向南的通道/漫过千山万壑/唤醒远古的记忆”。陆辉艳的诗用语明丽,善于白描,从细节充盈处寻找哲理的映现,善于发现庸常的陌生处,这体现在《蝴蝶》《一个叫白鹤尾的地方》中,如“一只迷失在人类鞋印里的蝴蝶/将如何留下自己清晰的印迹/当它继续用足部移动,继而惊醒似的/扇动翅膀,它所走过/和飞过之处,都是这无垠天地间/必然而真实的一部分”(《蝴蝶》)。丘文桥依然坚持《必要的迷恋》式的写作轨迹,在组诗《二月初二的答案》里,叙事从容不迫,文字简朴但着力深入。唐女的组诗《湘桂古道拾遗》写湘桂古道、写楚粤亭、写家乡的老妪,多以疑问、诘问、拷问的方式构建诗歌结构,富于思辨性和问题性,这种写作倾向应该和阅历的增长有关。另外有一些更为年轻的诗人,如李路平、李道芝、罗添、王冬等,这些诗人渐趋成长为广西诗歌的后备力量,具有广阔的未来,这些年轻人的写作相对在技巧上较为用力,对诗歌语言特殊性的建构上有自己的心得。如李路平是年轻的多面手,兼事小说、散文和诗歌的写作,善于使用综合性叙述手段来呈现诗意,如《短歌行》中用素朴的语言,直白的语色讲述斑鸠、朴树,意旨幽深,想象力又非常丰沛,或者是《你从未如此认真地想一个人》中的细腻与纤柔,“雨水耐心地下了一整个/夜晚,你在黑暗中倾听树叶/被雨水击打的声音,直到/天光降临,多么短促/你从未如此认真地想一个人”,岭南雨季,雨打芭蕉的“巴山秋雨”,古今意相通。李道芝的《船》,叙述节奏有很好的恰适性,意象哲思的把握较好,“时间的截面,/跃出熄灭的炉灶。也许/还未到垂暮,但每分钟都在/预演告别,根本没有收锚的迹象”。罗添的诗多少有点超越年龄的气息,稳重、智性,《我的墓碑一切从简》中,“未死之前总要考虑后事,比如/当一个合格的墓碑设计师/向天空凿下属于你的生前名录/一束打结的阳光雨露,一打夜幕星河”,多少有点年轻的新月诗人朱湘的《葬歌》的味道,向死而生。王冬的诗是最接近知识分子写作的潮流的,以知识的铺展、客观的描摹来映现生活的哲思,以隐藏的法式彰显个性,如那首《豹子》的起首,“豹子,你是更年轻的神/我拍了拍自己正在照的镜子/看不见你,此刻你早已翻越栅栏,/到北方区,不打算再回来”,运用人称交错和空间挪移的方式,呈现我与豹子的互动,为下文喻像展开提供闪腾挪移的大结构。其他还有一批优秀的诗人,本年度的作品同样可圈可点。如曹美兰《星空》中的富于动作性的想象力,“童年的星空瞬间遁入我的体内”。湖南锈才《枯水期》中写中年的况味,“接近秋天,天空愈加澄明/四十岁的男人,来到河边?河床愈来愈浅,浅得清澈见底/能望见/前世的自己。”《风吹故乡》中写情意缠绵但沧桑如故的故乡,“千里之外,我看到哥哥/驼着背,喘着粗气,正学着父亲/低低地咳嗽,却不停抽着旱烟/他头上,一场大雪/正在飘零”。雅北能够用“反词”的方法写温暖的事情,“我们梦里全是冰,冻结着一家人的灯火”(《一家人的灯火》)邓学云写“深秋”,“一个人不用抬头,也能看到/天空中划过的雁行。深山更深/落叶也重。轻的是流水。”(《深秋》)安乔子的诗依然是在那种浪漫主义的忧伤中前行,在《在清晨采集露珠》中,“在一天最好的时光/我愿傻傻地/去收集人间的露珠/像收集穷苦人的泪珠/像看见无数流泪的眼睛”,或者是“苍茫理解了疾苦,也理解了苍生/苍茫理解了轻的风,也理解了沉重的石头/苍茫理解了荒谬,也理解了锋利”(《苍茫使我平静》)诗人南兮的《寂静的城堡》构思阔达、主题指向的复杂性和互文性值得关注,等等。

总之,2023年度广西多民族新诗创作如此地的“喀斯特”地貌一样,风格丰富、生机盎然,民族文化的丰富性,都让广西诗歌有不竭的创作资源,在已经构建诗歌高原的基础上,寻找到属于这方水土的高峰,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作者简介】 陈爱中,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岜莱诗会”2023年度评论家。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