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实践
3上一版
 
贵港市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动实践
凝聚易地搬迁安置区磅礴力量 构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新格局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4年7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聚易地搬迁安置区磅礴力量 构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新格局

□ 吴婉诗 曾爱双
 

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仫佬家园社区,获得了“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之最美搬迁安置区”“自治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自治区三星级基层党组织”“自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十百千’示范点”等一项项荣誉,承载着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彩篇章。

该社区居住着仫佬、壮、侗、汉等14个民族284户12118名群众,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年来,罗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自治区党委“五个家园”建设重点任务,积极构建易地搬迁安置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创建“红石榴小区”,

共结民族团结情

“民族团结一家亲,华夏儿女心连心。”端午佳节,社区各族搬迁群众、党员干部欢聚一堂,唱山歌、包粽子、做游园、开讲座,其乐融融。社区党委强化党建引领,以创建“红石榴小区”活动为抓手,融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各小区党支部将民族团结进步内容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

2023年以来,社区搭建民族文化交流平台,深入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教育活动18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形成县党政领导干部、社区“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党员先锋、帮扶干部深入宣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和美画卷。以广西三月三、中秋节、仫佬族依饭节等传统文化节庆活动为契机,通过支部联建等形式,举办文艺表演、长桌宴、非遗文化进校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等系列文娱活动60余场次,实现党群资源集合共享、同步嵌入,拓宽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发展渠道。社区内6个网格小区互观互学,争取挂牌为民族团结进步小区,民族团结“石榴籽”在各小区扎根成长,2023年甜美小区获社区内评为“红石榴小区”。

搭建“推普兴乡”平台,

传好民族团结音

在社区“推普之家”及各小区阅览室里,常常聚集着社区党员、青年、外地媳妇等具有一定普通话水平的志愿者,他们利用闲暇时间义务给社区群众传授普通话学习技巧。社区邀请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为各族群众进行普通话培训,组建“啄木鸟”推普志愿者服务队,自查自纠辖区内办公场所、购物、休闲、公共信息标志、商业广告以及道路交通指示牌、公交站名牌等的语言文字规范,向社区商户、居民等发放普通话宣传册,线上利用社区网格居民微信群、党员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循序渐进加强搬迁群众的普通话口语能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近年来,当地以“推普兴乡”为契机,就业部门、教育部门通过仫佬族刺绣、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等就业技能培训班,将普通话口语表达培训融入模拟特色产品销售等互动场景,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提供语言帮扶,共完成培训6400余人次。依托传统节假日,将普通话普及和应用水平纳入文明小区、文明家庭创建,通过唱山歌、三句半、快板、朗诵等形式,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制定、宣讲村规民约,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各族群众对“人人会讲普通话,处处盛开文明花”的认知逐步加强,社区普通话普及率达100%。

构建综合治理体系,

凝聚民族团结心

县委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社区开展“社区吹哨、部门报到”试点工作,以“吹哨”反映群众诉求,以“报到”引领部门响应,持续深入开展为民解忧办实事活动,构建运转高效、协同联动、共建共治的社区综合治理新格局,该社区各族人民在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社区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强服务、建机制、抓队伍,探索“一网双报到三机制”,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和“三网三联三包”管理模式,建立了2个一级网格、26个二级网格、68个三级网格,组建由社区“两委”干部、社区长、楼栋长、社区党员组成的96人网格员队伍,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网格化治理机制,推动网格管理服务全覆盖。今年以来,社区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政策宣传、矛盾纠纷调解、文明新风倡导等志愿服务活动500余次,200多名社区居民通过志愿者活动、文艺汇演活动、民族团结、移风易俗等活动获取积分兑换500余份礼品,参与群众达1万余人次,搬迁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极大提高。

现在该小区有4所学校,迁建了1家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设立1个农贸市场和1家平价超市,配套建设篮球场、气排球场、羽毛球场、文化活动室、阅览室等一批公共文体设施。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脱贫劳动力一次性交通补贴、脱贫劳动力县内务工劳务补助等政策,建设电商产业园,招商引进17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开发230个公益性岗位,挖掘“千亩千户”产业基地用工岗位,举行线上线下招聘会,5800余名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搬迁群众及子女入园、就学、就医、就业、生活等方面享受到便捷服务,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