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乡村振兴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流市木棉村:搭建乡村大舞台 绘就美丽新画卷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4年7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流市木棉村:搭建乡村大舞台 绘就美丽新画卷

□ 钟 坚 张鹏展 文/图
▲清风竹林。
▲木棉书馆读书大堂。
▲木棉书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是时下许多人向往的生活。

在北流有个满眼尽是“竹林田园风”的村庄,38亩的连片竹林小径通幽,游人和村民穿梭其中。蝉鸣鸟叫,风吹竹动,是这个村庄里美妙和谐的声音。泥砖房改造而成的书馆里,孩子们围坐在长桌边上安静地阅读;农庄内,青年游客们围炉煮茶,享受假日带来的惬意和愉悦……2021年,北流市木棉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2年被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同时也是北流市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木棉村从过去无人问津的小村庄到今天的美丽蝶变,这是党群同心同绘的美丽新画卷,是新时代乡村变迁的一个小小缩影,也是乡村振兴成果在八桂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1

从“臭名昭著”到美丽乡村

木棉村,坐落于北流市西埌镇的东面,因村里有一棵超过200多年树龄的木棉树,而取名木棉村。每当阳春三月花期时,木棉花盛开似锦,花落飘至满地红,成为点缀木棉村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每逢节假日和周末,游客和周边的居民就会前来休闲度假、参加课外拓展、亲子活动、农耕文化体验等。

在村民的记忆里,曾经的木棉村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村子,那片脏臭难忍、垃圾乱堆的大竹林,村民闲置的“老破小”,猪圈、牛栏、鸡棚乱搭乱建,牲畜粪便随处可见,蚊虫成群,路过的村民都得捂紧口鼻赶紧离开,不敢多作逗留。

当时的木棉村不仅卫生环境恶劣,连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木棉村是西埌镇唯一一个没有河流经过的村子,由于缺乏灌溉水,60%-70%的田地变为撂荒地,甚至出现了有田没法种,村民不愿意种,单租又租不出去的尴尬局面。村子发展前景受限,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年轻人迫于无奈,纷纷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孩子。

然而这一切,在2019年迎来了转机。这一年木棉村被确定为北流市乡村振兴的示范点。西埌镇邀请了国内著名乡村建筑设计师鲍国志的团队来设计。在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下,该团队提出了保留原有竹林田园的风景特色,将村民闲置的“老破小”在原有基础上改造修缮,废弃的猪圈、牛栏、鸡棚全部拆除,完善停车场、公共厕所、竹林小道等乡村基础设施的设想。在党员干部带头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三清三拆”行动开展得非常顺利,共拆除闲置废弃房屋25间,修缮老房子42栋,改造美化新房子135栋,乱搭乱建的铁皮棚、猪圈、牛栏、鸡棚被全部拆除。还建成了以木棉书馆为辐射中心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区域,全线“白改黑”,房屋改造、环境整治、绿化提升配套设施建设等美化亮化工程全部完成,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木棉村摇身一变成了清新脱俗、独具特色的静雅村庄,更成为了众多村庄中以“竹林田园风”为主题的人居典范。

2

从“文化淡漠”到文化自信

曾经,因村子发展前景受限,村民们对生活的期盼是平平淡淡的三餐四季、无惊无险的平凡日子,传播乡风文化、挖掘民俗风情对他们而言是不切实际的,木棉村渐渐成为了一片“文化荒漠”。

木棉村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后,前来参观、游玩的人流量日趋增多,如何把“流量”转变为“留量”,成为了木棉村长远发展面临的课题。“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根深才能叶茂,有魂才能屹立”,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守好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于是,在当地村委会的支持下,产业发展带头人李言欢和他的合伙人深思熟虑后,结合村庄现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挖掘当地特色的民俗乡土文化、农耕饮食文化,通过开展保护和传承民间工艺,让村民在家园建设中获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重建对乡村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村民们纷纷说道:“看到村里先后建起了木棉图书馆、南狮印象文化馆、初心课堂、红色书屋等文化设施,我们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啊!”文化设施建了起来,文化自信有了载体,这为坚定乡村文化自信打了一支强心剂,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恰逢周末,记者走进木棉村,细细感受村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变化,蝉鸣鸟叫、风吹竹动的静谧。一群孩子在身边嬉戏打闹,不一会儿,就跑来了木棉书馆。书馆由旧房改造而成,馆内设读书大堂,馆外有书廊、池塘。书馆设计风格大气,馆内灯光明亮,环境清雅。图书馆藏书约1万册,书籍种类丰富,涉及美食、种植、养殖、文学、养生、心理学等多个门类。刚刚嬉戏打闹的孩童,不一会儿已经围坐在书桌边认真阅读。此时,馆内仍有陆续进来阅读的游客和村民,这里是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沉淀的地方。

走出木棉书馆,广场对面是一个“圭江陶社”手工坊,里面摆放着琳琅满目制作精美的柴窑产品。此时,柴窑炉的火焰正旺,正在烧制客户定制的瓷品。“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便是柴窑瓷器的独特魅力。手工坊负责人表示:“‘圭江陶社’手工作坊是一个集艺术陶瓷培训、课外拓展、休闲度假、亲子活动于一体的陶艺文化基地,不仅教柴窑的制作技艺,还传授陶瓷文化知识,让青少年耳濡目染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往竹林深处走去,便是清风竹林廉洁文化主题园。主题园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外,在竹林小道可以细细品读北流清官廉吏小故事,欣赏“慎独”石刻、“竹画”圆石,打卡廉政壁画、清风长廊等户外景观;室内,在清廉小院中可以欣赏陈列在院中的诗词、书、画,研读本土革命先烈麦世法的家风故事。“竹性本孤洁,况在只园中”竹的孤高,“清白如水澄碧潭,廉洁之心照世间”清廉的品行,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是设计者最大的巧思。在主题园里,连孩童也能在“以竹咏廉、以竹颂廉、以竹传廉”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廉洁文化教育,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化教于心”的效果。

3

从乡村“输血”到乡村“造血”

木棉村历来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花生,因缺乏灌溉水,田地多撂荒,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问题,多以政府扶持为主,乡村一时之间发展不起来。近年来,木棉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秉承着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原则,激活乡村“造血”功能,提高乡村自身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让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近年来,木棉村将废弃的鱼塘改造为雨水收集地,解决水资源紧张问题。打造生态长廊,种植瓜果、蔬菜,夏季瓜果飘香,游客在长廊处可以品尝鲜甜水果,又可以在长廊下品酒饮茶,论古谈今。

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木棉村积极动员返乡企业家入驻村生态种植合作社,创建了特色生态农业观光创新基地,吸纳了附近村民前来就业,成功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通过引进瓜果、玉米等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对外开放果蔬采摘及加工的农耕文化体验区,开设农耕系列研学课程,致力于打造集种植+养殖、观光+休闲、科研+教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在木棉村,有一家独具特色的农家餐厅——“又见炊烟”大食堂,经营得红红火火。优雅别致的庭院,种着当季的花花草草,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庭院后种植着新鲜的农家蔬菜,烹饪以后便是一道可口的菜肴。大厅里的工作人员在紧锣密鼓准备着工作,“时下是旅游旺季,生意也越做越好。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到家乡,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我们这的工作人员,从管理人员、厨师到后勤人员,全部都是当地村民;他们甚至参股农家食堂做起了股东,获得了不错的收入。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餐厅工作人员笑着说。筑巢引凤,这里俨然成为了木棉村吸聚本地人才的小高地。

木棉村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企业家的齐心协力、村民们的积极参与下,因地制宜发展农文旅特色产业,筑巢引凤,留住乡村本土人才,走出了一条“把设计还给乡村、把创业留在村庄、把商机带给村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一草一木”是自然的馈赠,“一砖一瓦”是乡村的风貌,“一村一舍”是历史的印记,在向往“诗和远方”的同时,也要努力探索“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致富道路”。在这个静谧美丽的村子里,处处蕴藏着活力和生机,村民们洋溢着干劲和力量,他们将继续发掘金点子,找出新路子,在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中,擘画宏伟新蓝图。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