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
3上一版
 
贵港市从“六个层面”推动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在前”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7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港市从“六个层面”推动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在前”

□ 唐远全
▲在 2024年贵港市“潮聚三月三·和谐在八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上,当地各族群众共同手挥国旗,共唱《我和我的祖国》歌曲。
▲贵港市平南街道第四初级中学实施“红石榴培根铸魂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融入“开学 第一课”。图为该校师生列队拼成“民族团结”字样。
 

近年来,贵港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主线,从领导、法治、经济、社会、教育、交融“六个层面”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在前”。

高位推进,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保障

推动思想入脑入心,强化党员干部理论基础。贵港市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干部教育、党员教育的重点内容,作为各级各类培训必修课程,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民族观,提升对“铸牢”理论政策及重点工作知晓度和理解度。

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健全“铸牢”工作格局。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持续巩固民族工作格局,不定期开展各议事协调机构会议,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共同研究部署推进“铸牢”工作。

形成“铸牢”工作强大合力,推动全市各项工作落实。印发《贵港市贯彻落实〈广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任务分解表》等文件,把“铸牢”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市委常委会定期研究解决“铸牢”的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市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落实重大决策;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调研监督检查;市政协开展“委员行动”,使全市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铸牢”主线。

细化措施精准考核,落实“两个纳入”工作。把“铸牢”纳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市委党建工作要点;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要点;纳入《打造“四干”干部的意见》《干部年度考核工作方案》;纳入《市委巡察工作方案》《六届贵港市委巡察工作规划》、政治监督重点建议;纳入督查检查考核计划、年度综合绩效考评。

以人为本,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健全民族政策和法规,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民族政策法规动态评估和清理制度,推进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重视各族群众享有同等法律地位、享受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工作,共同参与“党代会”“人代会”、参选政协委员、被任命员额法官。

创新实施“红格善治工程”。守护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红色网格+民族事务”服务管理机制,设置“两类四级”网格3.3万个,配备网格员6.7万人,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综治网格与警务网格“双格融合”机制和“三端解纷”诉源治理机制,做实“前端”源头预防、“中端”多元化解、“末端”综合治理,守护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3年在全区社会稳定动态排名中位列第一。

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凝聚团结向党力量。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展民族宗教领域网上负面有害信息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开展“互联网+民族团结”,开设9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专栏,传播正能量,不断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凝聚团结向党力量。

开放发展,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支撑

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提升经济发展“加速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等4大产业,打造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等4个,着力提升贵港在广西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2023年水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15.1%,集装箱货物吞吐量增长32.6%,二手船舶交易量、交易额连续6年排全国内河第一,对欧盟、RCEP其他成员国和东盟国家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8.7%、20.9%、18.2%。

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做优“五个特色产业”。大力打造绿色化工等六大产业集群,做优做大新能源电动车等五个特色产业。2023年新签约项目282个,合同投资额突破1000亿元,达1112亿元;投资119亿元的心连心绿色化工项目落户,实现百亿元项目零突破;新签约“四类500强”“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企业2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认定63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家,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21项,新增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8家、科技创新企业251家、有效发明专利65件。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进各族群众民生福祉。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9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1.8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78.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6万人;推进医院建设项目25个,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个人负担费用分别下降7.2%、2.6%;实施教育基础项目912个;建成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8个;实施公共体育设施项目41个;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900套以上;改造老旧小区2600户、农村危房300户。

人人参与,构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家园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认同。在《贵港日报》设置“党史专栏”,深入开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教育,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14个,创建一批文明村镇、文明家庭,选树宣传“最美家庭”“荷城先锋”,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模范人物事迹。评选贵港市年度优秀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运用积分制等方式破除陈规陋习。

挖掘彰显“铸牢”史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挖掘贵城遗址、罗泊湾汉墓群等彰显民族大融合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创新打造流动博物馆系列品牌“南越王·行”,大力宣传“四个共同”。在“铸牢”研究基地、教育实践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的文物、文献,解说词和展示内容突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建社会宣传教育大格局,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健全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创作出《中国新长征》《谭寿林》等一批彰显“铸牢”的经典作品。在政府门户网站、新媒体等宣传推介“道中华”品牌,设置“荷姐姐说”电台栏目宣传民族政策。连续7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连续13年举办荷文化系列活动。打造“铸牢”主题公园1个、“红石榴书屋”1个、“铸牢”主题雕塑35个,建成教育实践基地17个,同心文化载体67个。

建好“铸牢”理论研究基地,提升“铸牢”理论研究成果。依托党校、高校教育平台,升级打造贵港市“铸牢”理论研究基地,成功举办贵港市“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港实践”专题研讨会,邀请多位区内外专家学者围绕“铸牢”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出版《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港实践》专刊,大力开展“铸牢”主题课题的论文研究和发布。

导向鲜明,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接班人

创新实施“红石榴培根铸魂工程”,根植厚爱中华民族的意识。在全市2256所中小学、112万在校生中创新实施“红石榴培根铸魂”工程,将“铸牢”教育融入“开学第一课”,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民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的行动指南,在每学期的开学周,组织全市全体在校生开展“铸牢”集体宣教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引导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全市学生心中。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营造团结友爱学习氛围。突出“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鼓励全市学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截至目前,共培育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39所,全市中小学共设置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1200多个,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化墙、文化长廊200多个,15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累计接待青少年学生100多万人次。

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水平。开展语言文字工作专项督导,组织教师参与普通话等级培训5场次,实现教师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教学全覆盖,全市普通话普及率超90%,高于广西平均水平。统一采购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全市所有初中在初中八年级统一开设《中华民族大团结》课程,每学年不少于12课时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

团结包容,系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环境,营造团结包容“生活圈”。科学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大力建设公租房,实施棚户区、城镇老旧小区、安置区改造等工程,构建互嵌式发展环境。着力打造“先锋物业”“幸福邻聚里”等融居品牌,配套建设基层服务管理工作站、社区民族之家。统筹教育、就业、卫生健康、政务服务、就业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各民族融入城市的政策,创新与福建、广东、海南建立户口迁移“跨省通办”工作协调机制,大力开展根治欠薪 “雷霆行动”、优化营商环境百日攻坚行动等,促进各族群众通过入户、上学、就业等途径有效融入本地和谐融洽发展。

深入实施“三项计划”,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成功承办第十五届中国露营旅游论坛、广西第十五届运动会、2023年“一带一路”国家驻华使节自行车系列赛广西贵港站暨户外生活嘉年华等重大活动。开展“手拉手”、大讲堂、汉字听写、夏令营、联谊会、社会实践、直播助农等一系列青少年交流活动。持续开展“万名干部回故乡 助推群众建家乡”“千企联千村 共建新农村”等活动。推进我市与广东中山等地市的劳务协作,鼓励和支持我市各族群众到广东就业创业。全市每年举办旅游促“三交”活动600余场次、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活动5000余场次、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相活动200余场次。

深化跨区域协作,推动创建成果共建共享。平南县与周边“四市六县”结成“六县联盟”,打造桂东南第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港北区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建立“广港两地石榴红”民族团结进创建合作,与黑龙江省佳木斯桦川县建立友好县区战略框架合作;港南区与青海省贵德县建立互通联动协作机制。将大藤峡工程打造为国家级、自治区级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国情教育基地、水情环保教育基地、“铸牢”教育实践基地的综合体,促进与港澳在经贸、文化、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系贵港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