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长期探索中平稳行进的广西散文创作,不论是作品集出版还是单篇发表,总体上态势喜人。写作队伍持续稳步壮大,老一辈作家宝刀不老,新一代青年才俊辈出,各具特色的文本交相辉映,犹如繁花满园,争奇斗妍。广西散文领军人物潘琦、冯艺仍勤耕不辍,青壮年作家依然是创作的主力军。广西作家协会与广西人民出版社联手推出的“广西当代作家丛书(第五辑)”收录了容本镇、梁晓阳、罗南、何述强、蒙飞的散文集;宋先周、陈纸、刘硕良的散文集荣获第十一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又见、李路平、杨合、谢向东等出版散文集;牙韩彰、冯艳冰、房永明、韦佐、吴世林、梁必政等不断发表新作。《广西文学》推出“广西散文新实力二十家”散文专号,集结了70后陶丽群、罗南、琬琦、刘永娟、唐女、梁志玲、林虹、罗晓玲、廖献红、梁晓阳、宋先周、孟爱堂,80后连亭、黄其龙、覃冰、李会鑫、剑书、施毅,90后岑叶明、韦东柳等20位散文作家,为2023年广西散文创作领域推出集体的力量。涓滴入海,百川成河,又似江涛奔涌,此起彼伏,广西各民族作家在散文领域不断开拓,彰显出广西散文创作应有的气质和标高,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
历史云烟、家国情怀与精神延续
2023年,广西散文创作在梳理历史云烟、融合思想文化上呈现出广西特征的经验探索,底蕴深厚、思路开阔,在美学意蕴、审美旨趣上有着一定的拓展与延伸。在书写人文历史方面,潘琦、冯艺等老一辈作家以一以贯之的学者气度创作历史文化散文,用穿越时空的历史眼光观察当下生活。《广西文学》2023年第10期推出“诗画广西·记录平陆运河”专辑的散文小辑中,推出何述强、房永明、韦佐、吴世林的散文,以平陆运河为背景,记录运河航线周边的历史故事。牙韩彰、梁必政以充满家园情感的文字书写现代化建设。他们不断拓展广西散文的精神向度,表现出精神上的感召之力。
潘琦的历史文化散文总是以个体生命存在去体验、感悟、追寻理想,将彼时彼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移情”到眼前。在《穿越历史的红水河》中,潘琦对红水河这条流经桂西北的河流情有独钟,对红水河流域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更是充满了眷恋;在《遥想花山》中,他对壮族先民创造的文化瑰宝和南国壮美山水风光圣地花山,提笔写下这遥想花山的绵绵不绝的情绪和深沉的思考;在《于成龙故乡纪行》中,对山西于成龙故里的探访,使作家产生历史的追忆,感叹于成龙清廉为民、务实担当、忠贞爱国的精神;在《夏归乔巩村》中,通过乔巩村的今昔对比,感念时代的发展。潘琦散文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本民族生活环境,而是以超越时空的穿透力,书写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冯艺的散文《冠头岭上的灯塔》,描写了北海半岛最高的冠头岭上的一座灯塔,既写了它的浪漫和神秘感,更写了2000多年前汉武帝在岭南设立九郡,北海便慢慢形成了港口,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西亚乃至欧洲进行海上贸易的最早商港。它们沉淀了这个地方的辉煌与风云,浓缩了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冯艺在《渼陂,渼陂》中写了江西吉安渼陂一个古朴大气的古村落,写了古村的历史风情,由此看到千年来历史中许多值得纪念的时刻和人物,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忠诚书写了共和国的辉煌。《跟着杜甫去铜官》经由杜甫的诗写到与铜官有关的历史,从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到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铜官窑彩瓷穿越历史的火光和烟尘,依旧在人世间风靡,一直照亮一条从古老通往今天,从铜官通往世界、通向未来的璀璨之路。
《广西文学》推出“诗画广西·记录平陆运河”专辑,围绕平陆运河建设主题,作家们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展现平陆运河两岸的山水形胜之美、历史文化之美、开拓奋进之美。何述强的《仿佛一道电光》写了历史人物伏波将军事迹在平陆运河全程的呈现。房永明的《当一条河融入另一条河》,写了对灵渠的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发现灵渠就如两岸的秦砖,那样的厚重,那样的珍贵,历史最终赋予了它别样的荣光。韦佐的《像茉莉花交付美丽灵魂》,写了横州茉莉花茶恒久的魅力。吴世林的《江孕好泥育名陶》,写了钦江古龙窑,在这里生活的钦州人民利用它创造出了坭兴陶,并在劳动当中不断发展它、完善它,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养育出了这一艺术瑰宝。
广西散文创作始终蕴含着深深的家国情怀,除了对历史的追忆,还有对当下国家建设的关注。牙韩彰在《从此,路不再漫长》中,写了当年徐霞客先生不敢走的路,因为田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远。杨合的散文集《能往前走 便是幸福》经由家乡的山河,将目光向远处拉伸,他用真诚的情怀感悟自然、人生,引申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实现对人生与现实的知性关照。梁必政的《边关笔记》写了边境乡村的巨大变化,广西那坡县这个广西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县份之一,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塞,拥有207公里长的边境线,作者对这一边关要塞充满了敬畏之情。
乡土精神、亲情书写与心灵密语
2023年的广西散文创作,继承了现代乡土散文的传统文脉,乡情和乡愁仍是许多散文作家执着书写的永恒主题。现代人的生活在原乡与城市之间闪回,作家们将乡土经验与亲情书写相叠加,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的历史变迁和乡土风俗,以最真诚的情感书写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陈纸的《舍陂记》用浓浓的亲情书写故乡江西舍陂村的过往和现今。舍陂村是陈纸出生成长的地方,更是他人生的来路。陈纸离开故乡之后移居城市,但故乡那一餐一食的温暖始终慰藉着他游走的灵魂,于是他以深情的文字书写对故乡的回望,既写故乡的亲人,也写村中的一草一木,在记忆中寻找故乡的踪迹。罗南的散文集《在时间皱褶里》,充满了少数民族特有的鲜活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一个古老封闭的村庄的今昔变化。蒙飞的散文集《漂移的家》展现了广西传统村落文化和广西人民的奋斗精神,蒙飞以游走的方式讲述各群体努力生活、拼搏奋斗的历程和各地百姓丰富多彩的生活意趣。何述强的《时间之野》涵盖了其个人成长、感怀故乡、行走感悟、历史思考等多个主题,其中第一辑“隐伏的村庄”侧重对故乡的感怀。
对乡土精神的书写,作家们总是从一个小的切口,来表现内心的乡愁。火苗的《我看见阳光正好》写“我”和“我们”于村庄之间来回穿梭,不断地面对陈旧破败,又不断地面对崭新恢宏;不断地面对失去,又不断地获得新生。“我们”始终在不断回忆过去中又不断向前建设未来的生活,这也许就是村庄所给予的力量源泉。左丹的《四牌楼下老童谣》写的是流传于宜州一带的老童谣,作者记述了小时候随支边的父母从北方到广西宜州的生活经历。杨英的《去路》写了桂北一个客家人村庄“去路”习俗的变迁。施毅的《越过取景框》,用镜头记录了广西十万大山余脉一个叫发明村的风土人情。此外,还有赵先平的《律况之贶》中的故乡律况村,卢子的《为了那一泓水清碧》中的公平湖畔塘底村,于小尘的《杏花摇曳在故乡的皮影戏里》中贫瘠而荒凉的朝阳沟,都是对故乡的回望,对乡土的深情书写,展现了广西散文浓厚的乡土精神。
亲情永远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在亲情的主题创作上,作家们从小处见深情,善于在日常中挖掘出独特的个体经历,表现亲情的伟大与无私,显现出流水般的自然流畅,看似信手拈来,实际已达到技巧上的成熟、无痕。谢向东的散文集《梦中的绿草地》融入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自然人文及亲情真挚的情愫。他写父母、妻子、女儿、哥哥、姐姐等家人的亲情,也写了对恩师、朋友的感恩之情。覃冰的《鞋》写了拥有一双大脚的母亲的人生际遇和生活哲理。母亲在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之后,通过自学考试,考取了大学文凭,并找到了新的幸福。能够“甩开大脚,奔向新生”的母亲,更让人敬佩。罗露花的《藏在碎碗片里的疼痛》里的大姐,一直有一个穿白大褂、治病救人的梦。土地承包制后,家中劳动力不足,大姐被迫辍学,那个梦也成了她永远的遗憾。唐女的《万物安生》里青春期的女儿得了抑郁症,“我”一路小心陪伴,最终等来孩子的慢慢痊愈。“我”视孩子们如野蔷薇,漫山遍野,虽带着刺盛开,仍会带给大地芬芳。
人生追忆、生活万象与时代印记
2023年的广西散文,个人诗性经验书写更加纯粹和细腻。对人生追忆和个人生命体验的书写,意味着散文创作一个深长的目标,即以每个人的内心生活为直接养分,把触角引向人类生命意识的内核。作家们褪去社会身份的外衣,将激情转向内部,试图在自己的内心重建一个人类生活的理想秩序。
容本镇的散文集《回首已非少年》是作家在人生壮年时期回望关于文学与自己的过往人生体验的作品,体现出独特的时空诗学意味和深沉的生命意识。可以说,南流江、相思湖、葛麻岭连贯起作家的精神谱系,经由少年的故乡记忆到青年时代求学工作的相思湖岁月,再到中年时期葛麻岭的工作足迹,印证了一位沿着时间的长河溯流而上的旅人,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将远去的人和事重新点亮。梁晓阳的散文集《文学中年》渗透出作者对人生的领悟和引人触动的哲思,诠释着真善美的含义。梁晓阳袒露了自己的创作心路历程,回忆起大学校园时光的青涩,也回忆起穿越八桂大地和新疆之间亲情的深沉。刘硕良的《与时间书:刘硕良口述回忆录》以口述方式回溯平生,特别是对其策划出版“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等外国文学作品与《出版广角》等精品书刊的缘起、过程、特色、影响等基本情况做了细致的梳理,语言质朴,于无声处启人深思。宋先周的散文集《朝着幸福的方向奔跑》用清新的文字表达了向往幸福生活,体现他追求向上、朝着有光的方向飞奔的强烈美感,构建了宜居乡村的美好画面。李路平的散文集《鱼为什么活着》作者截取人生中的片段,用心回忆与感悟人生的真谛,朴实真切且情深意满,文风清新且富有旨趣。这几部散文集,以作家对人生的深切思考,透出了思想的深厚和文字的旷达,透出了精神的执着和信念的固守。
在书写生活万象方面,黄其龙的《人潮漫卷》以一个出租车司机的视角,观察他的乘客。“我”接纳的是分散的人群,最后人群带着我的气息各自散去,我带着人群的气息,如南方的雨一般飘飘洒洒,走向更辽阔的人群。林虹的《像雪花覆盖着》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再现了城市装修工人的生存状态,繁华的街道上,无数民工在为这个城市无私奉献着。农民工是一个沉默的群体,他们建造了一座座城市,城市却不属于他们,他们是城市的外来者。此外,在日常生活表述方面,陶丽群的《疾病》写了与抑郁情绪抗争的艰难过程,需要理性地克制与隐忍,及时清空那些本不该有的欲念。我们终其一生的种种搏斗,多半不是肉体上的病魔,而是我们肉身里的心魔,那是另外一种看不见的疾病。
冯艳冰的《过犹不及的愧疚》通过一次到柳州的动车行程中与邻座男孩的攀谈,产生了对网络时代的人际关系、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深处凛冬的思考;《圭江北流》《上岭,谁的心爱之物》写来自上岭、北流两地的凡一平、林白等作家的日常故事。韦云海《沾满尘土的足迹》、罗海《岁时记》是对年少人和经历追忆,写出了成长路上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等,以从容的笔触,展示了现实生活的万千气象,以个人对生活的独特解读。
地方风物、自然山水与生命感悟
描写自然万物是散文保有生命感性活力的重要来源。2023年广西散文创作者乐于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通道来与这个世界建立精神联系,他们以散文的形式描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用从容明快的语言书写大自然万物的美,用极富地域色彩的词汇体现独特美感。何述强的散文集《重整内心的山水》记录了作者行走于八桂山水间的所思、所感、所悟。作者与自然碰撞使内心得到觉悟和沉静,更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同频共振。作者以沉静之意重整内心的山水,让内心那些神奇美丽、惊心动魄的风景焕发青春的光彩。又见的散文集《大地之眼》用质朴的语言记述了各地的泉潭或河流,记述了这些泉潭或河流的环境、历史典故、风俗民情、保护现状等,由水及史、及事、及人,讴歌新时代,赞美新生活,生动地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作家们还以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和现代性的眼光书写地方风物。连亭的《拉莫河畔之药与毒》写了降落在沙土中的种子在阳光雨露中长成草木,它们拼命抓住大自然赠予的一切,最终在沙地上撑起一朵朵绿色的浓云。琬琦的《极命草木》以至情之笔书写对故乡草木的独特情感。草木的枯荣就像人的生命轮回,人死之后重新回到生命初始的状态,永远蜷睡于大地母亲的体内,最终在野茅草的淹没中归于尘土。羽菲的《法国乡村物语》写了夏日法国波尔多的缤纷色彩,葡萄园、西梅园、苹果园、花圃等一派生机盎然。大自然有山川河流花草虫鱼,在作家的笔下都富含深刻隽永的意蕴。广西散文家笔下的自然山水与草木万物极富灵性,仿佛使读者看到了自然的活态样本,亲历了一次自然之旅。那些灿烂的草木芳菲最终与我们的生命融为一体。
整体上看,2023年广西多民族散文创作在书写人文历史方面质量不俗,个人诗性经验书写更加纯粹细腻,乡土散文关注精神延续、探寻心灵密语,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生命轨迹与时代印记。作家们强调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展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广西散文创作在步入新时代的进程中,对时代有所感知,对历史始终铭记,对自然深情抒怀,既根植乡土,关注底层,又书写壮美河山,记录乡风民俗;既有抽象的寓意,也有形象的表达;既展现了民族地区地方特色,又书写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奋进历程。
【作者简介】张淑云,女,南宁师范大学研究员,文学博士,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