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扁担,就是一份担当、一条纽带、一份民族团结情。
在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保平乡,扁担是农村常见的一种劳动工具。每当太阳初升,村民们便肩扛扁担,穿行在田间地头,挑粮担肥,不辞辛劳。他们的双手紧紧握住扁担,仿佛握住了生活的希望;他们的肩膀紧贴着扁担,仿佛承载起了整个乡村的未来。这种“手不离肩,肩不离担”的习惯,早已融入了他们的血脉,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勇于担当、勤劳致富”的扁担精神。
在保平乡下洛村村头的“社王庙”里,供奉着一根扁担。在这里,扁担是村民心中的“吉祥物”,扁担代表着勤劳、担当和收获。“三月三”祭扁担是自古流传下来的风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万物复苏,农耕繁忙,这里的壮、汉、瑶、苗、毛南等民族同胞纷纷走出山山弄弄,拿出珍藏的扁担,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祭扁担仪式。家家户户宰羊杀鸡,以最隆重的礼仪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扁担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为他们挑上更多的粮食,带来更多的丰收与喜悦。
“让乡亲们从扁担外找到新的致富路。”金城江区副区长、时任保平乡党委书记卢秋艳说。据介绍,2012年以来,当地党委、政府看到了“扁担祭祀”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巨大潜力,决定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乡音、乡味、乡景、乡情于一体的“扁担文化旅游节”。河池市民宗委对此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组织专家学者对扁担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推出了一系列规范化、文明化、民俗化和趣味化的活动方案,“扁担文化节”就是其中的优选方案之一。
“以前的下洛村,生活环境差,交通也不便,打柴、取水搬运粮食等,都是肩挑手提。”保平乡下洛村党总支部书记覃法说。过去,扁担成了村民们最重要的挑货工具,谁家扁担多,谁家劳动力就多,生活也就更好过一些。近年来,通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洛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挖掘扁担文化内涵,通过举办扁担文化节,吸引更多客商走进来投资项目,使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如今,村居环境亮丽起来了,环境清洁、交通便利,游客络绎不绝,村民收入也大大提升,日子越过越红火,摩托车、小车、货车成了出行、搬运货物的运输工具,扁担也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扁担舞起来,小康跟着来。文化节期间,各族群众身着节日的盛装,唱着山歌,扭起扁担舞,传达情谊,欢庆丰收,交流融和,一派乡村和谐、民族团结的景象。开幕式前,当地村民按惯例先隆重举行拜社王、请扁担、祭扁担等祭祀扁担仪式。接着,众人敲锣打鼓,舞龙巡游,民间艺人还进行“赤脚上刀山”“赤脚下火海”等非遗节目表演,此外还有特色民族美食展销、歌王争霸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八方来客展示当地奇特的扁担文化与别样的民俗风情。
近年来,在当地统战、民宗委等部门的引导下,文化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朝着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增加了篝火音乐会、摄影书画展、广西“科目三”、广场健身舞等新内容,倾力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 的浓厚氛围。据悉,每一届文化节都吸引了上万人参加,红薯、芭蕉、野菜等土特产供不应求,村民们走上了新的致富之路。
如今,扁担文化节已成为了保平乡的一张亮丽名片,成功入列自治区首个民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注册的文化产业品牌。它不仅仅是一个节庆活动,更是一个集民族、地域与民俗于一体的文化盛宴,被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忆苦思甜等丰富内涵,成为一个民族勤劳与智慧淋漓呈现的载体。
“喝水不忘挖井人,壮家人是最思恩图报的。”当地一位韦姓村民如是说。“看见扁担,我就想起扁担压在肩上那种汗水湿透衣服的样子,想起那些为了让更多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而勇于铁肩担大义的人。”
“举办扁担文化节是我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吸引各族群众和游客前来参加活动,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借鉴,促进乡村旅游,也增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中共金城江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姚良伟如是说。
“今后,我们将着力把扁担文化节所在的保平乡打造成春有花,夏有景,秋有果,冬有绿的乡村民俗旅游目的地,让游客在观赏山水美景、感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同时,能尽情体验到吃、住、走、享的乡村民俗旅游慢生活。”金城江区政府副区长卢秋艳说。
普普通通的一根扁担,连接着各民族的情谊,助力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是团结带领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纽带。如今,扁担文化节已成为河池市每年“三月三”系列庆祝活动的重头戏之一,成为当地各族群众及各方游客共同喜爱的一个文化符号。同样,也是这一根扁担,担出了一方多民族聚居的幸福生活,六畜兴旺,乡村振兴,政通人和。
(河池市民宗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