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旅
3上一版  下一版4
 
河池:民族百花园 有诗有远方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4年6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池:民族百花园 有诗有远方

□ 本报记者 黄浩云
▲位于300多米悬崖上的罗城棉花天坑酒店。近十年来,棉花村创新“旅游+民族团结进步”新模式,通过文旅开发促进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被评为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广西最佳旅游景区目的地、罗城“三尖文化”研究基地等。石 头 摄
▶风景优美的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河池市民宗委供图)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走坡节对歌现场。蒙增师 摄
 

地处桂西北的河池市,是英雄的热土、长寿的福地、歌仙的故乡,是绿色发展之城,是各族群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奋斗之地。经过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如今,这座民族团结百花园生机盎然,鲜艳夺目,有诗有远方,携手奔前程。

多民族作家书写新时代

“人的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突然被改变的”“一个人总是有些事情是对任何人都不能说的……”今年六月,广西文坛热火朝天。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广西文坛三剑客”之一、仫佬族作家鬼子新推出的长篇小说《买话》广受文学界关注,从广西到全国,好评如潮。

鬼子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在广西,罗城声名远播。作为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县内聚居着壮、仫佬、瑶、苗、侗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宋开宝五年置县,有“千年仫佬,三尖罗城”之称。

“‘千年仫佬’是指罗城历史悠久,仫佬族与各族群众在此和睦生息已有上千年历史。‘三尖罗城’则指山头尖、筷头尖和笔头尖。”罗城县委副书记黄菊云介绍说,“山头尖”是指万峰林立,水秀山清,生态宜居;“筷头尖”是指盛产美食,物华天宝,热情好客;“笔头尖”是指文人辈出,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鬼子正是“笔头尖”的代表,其代表作包括“瓦城三部曲”:《瓦城上空的麦田》《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被雨淋湿的河》,以及长篇小说《一根水做的绳子》等。

确实,在风头正劲的“文学桂军”当中,河池作家占据广西文学半壁江山。在早期,周钢鸣、曾敏之、包玉堂、潘琦、常剑钧等老一辈作家影响广泛。近三十年来,东西、鬼子、凡一平、红日、李约热等一批知名作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斩获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系列文学大奖。评论界认为,“文学桂军”作品的特征是民族和边地野气横生。河池作家的作品更是如此,这些作家中有壮、汉、仫佬、苗、瑶、侗等多个民族,他们互相交流学习,团结友爱,携手共进,书写崭新时代。

“一个人的民族身份是逃不开的。如果某一天,我觉得应该写写我的民族的时候,我也不会让作品孤立于本民族之外,而是把我的民族放到整个人类命运的长河里去思考,去做深度的挖掘。”鬼子热爱自己的民族。“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无愧于我们仫佬族的伟大作品。因为我们仫佬族是一个很好学的民族,而且充满血性,人才辈出。”

旅游红火乡村美

“无论走到哪里,离开多远,家乡都是我创作的源泉。”又见也是一位河池籍壮族作家。他发表于《民族文学》的散文《河流奔腾不息》,写的正是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的澄江河。

澄江河是一条开满鲜花的河,那里的海菜花有一种仙子般的淡雅清纯,让人迷恋。澄江河清澈见底,鱼跃鸢飞。河两岸田园错落,色彩斑斓,民族村寨和谐宁静,一派清新。不远处,群山环绕,绿树葱茏,仿若仙境。

“海菜花对环境的要求相当高,比如温度、湿度、日照,特别是水流生态环境等。”又见说,可喜的是,澄江河流域已建成国内唯一集河流湿地、城市湿地、农耕湿地于一体的喀斯特地貌国家湿地公园。本来只可春秋盛放的海菜花,在这里却能四季花开,清香扑鼻。如今,澄江河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景点。

“这里生态好,风光美,美食多,人热情,我们都玩半个多月了,目前还没有离开的想法。”刚退休的湖南衡阳游客宴先生和朋友自驾来河池,原定一周的时间一再延长,乐不思归。

“随着旅游的发展,游客的增多,我们的餐饮、民宿和皮筏生意不断扩大,节假日从早到晚,根本忙不过来。”在澄江河畔,经营民族特色餐饮的韦老板说。旅游的红火带动了周边乡村土特产销量的增加,促进村民增收,村民们的眼界更开阔了,乡村的风貌更美了,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毛南山乡换新颜

在河池,贵南高铁贯穿而过,共设置都安、永安、河池西、环江四站。从都安乘坐贵南高铁到环江,只用半个小时,是汽车行驶时间的四分之一。

“2023年8月31日,随着贵南高铁全线开通运营,毛南山乡群众翘首以盼的‘高铁梦’终于实现,环江正式融入南宁、贵阳一小时经济圈及桂黔世界遗产大旅游经济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王露妮一脸自豪地说。

“体验峡谷丛林穿越,感受原生态的古滨河漂流,探寻桂黔古道,每一项都充满挑战和刺激。”南宁驴友潘晓明说,坐高铁过来很方便,今年是环江喀斯特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10周年,来遗产核心区木伦景区玩一趟,很有纪念意义。

潘晓明的美好想象,正是环江各族群众所探索和追求的。2023年,环江积极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年累计投入1748万元,实施项目43个,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乡村生态游和民族风情游,支持建成平治桑蚕文化产业园、毛南族发祥地等一批精品乡村旅游景点,培育《艾南》《将心比心》等一批民俗文化演艺作品,旅游市场持续升温。与2022年相比,旅游消费、旅游人次分别增长188.43%、155.04%。

“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决策层表示,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山乡发展的亲切关怀,音犹在耳,激励着各族群众奋勇前行。

路通财通。2021年,环江实施“交通强县”三年攻坚行动,大力建设内通外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县内道路交通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以“两高”为主骨架,“五横五纵”为大动脉,乡乡通二级路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新格局,为城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环江大安乡顶新村地处环江东北部,地少山多,村民居住分散,距离县城20余公里。十年前,该村是环江境内最偏僻的贫困村之一,交通落后,通往县城只有一条弯曲狭窄的沙土路。“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已成为历史。现在,宽敞的水泥硬化道路通到了家门口,村里的楼房、小轿车、小货车逐渐多了起来。”顶新村的村民们开心地说。

“环江将坚持不懈深化文旅融合,以更大的开放推动旅游向新发展。”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长毛华慧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抢抓“双高”时代发展机遇,深挖旅游资源潜力,推动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探索融入桂黔世界遗产大旅游经济圈最佳路径。同时,夯实文旅产业发展基础,加强与文化、旅游、农业等深度融合,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县。

铜鼓声声响四方

“长寿文化、刘三姐歌谣文化、铜鼓文化、丝绸文化享誉全国。”河池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孔献玲说,河池山清水秀生态美,是一片神奇的民族文化沃土。

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现有传世铜鼓1458面,占世界铜鼓藏量2400多面的一半以上;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项目数量位居广西第一;建成未成年人非遗传承基地31处,有多个案例入选全国非遗优秀案例;持续举办21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该节荣列广西三大艺术节之一……河池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梁仁省介绍,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的河池,无论是重大节庆或日常庆典活动,铜鼓都是重要的礼器或乐器,成为当地民族文化互动的载体,有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了“遗产丰富、特色鲜明、氛围浓厚、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

事实上,除了铜鼓,还有巴马世界长寿之乡、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等一系列世界级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千姿百态。2023年,河池接待游客首次突破5000万人次、增长67.5%,实现旅游总消费528亿元、增长48.2%。

“文旅产业作为富民产业、生态产业、幸福产业,与河池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目标契合、与建设西南岩溶国家公园路径相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河池市委书记秦春成表示,下一步,河池将全面发力、全域联动,加快建设国际宜居康养旅游胜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做好融合发展文章;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不断满足大众旅游新期待;创新业态、促进消费,不断延伸文旅产业链。

民族团结石榴籽紧抱,繁荣发展幸福花盛开。2024年河池市第三届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把集山水诗意与千年文韵的河池,打造成八方游客心驰神往的“别样桂林”,为推进“六新河池”建设贡献力量。

“河池文旅产业正迎来新的重大机遇,高质量发展其势已成,其兴可期。”秦春成说。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