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安民可与为义”。做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强调为民情怀:“要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
去年12月的积石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进度,总书记一直放在心上。这次来,他叮嘱要继续做好积石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发展
“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给资源富集的民族地区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无限机遇。
党的二十大后,每到各地调研,习近平总书记都在谋划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篇章怎么去谱写。把握战略定位、结合本地特点,既展所长,又聚合力。
这次对青海,总书记在汇报会上提出了四点要求,事关产业、生态、民生、民族,环环相扣、统筹兼顾。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中国发展到今天面临的一个大课题。对青海而言,长江、黄河、澜沧江从这里浩荡东去,哺育中华民族。三江源生态攸关民族安危。
听闻当地致力于“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就是你们最大的贡献。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青海正着力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清洁能源、盐湖化工、生态旅游、有机农畜、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齐头并进。亘古的高原,借风光之势,将绿电外送范围拓展到15个省份。
汇报会上,总书记进一步明确青海产业“四地”建设方向:“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2016年到青海考察时,他专程去了趟盐湖,提出明确要求。这一次,当地负责同志汇报了新进展,依托储量居全国第一的盐湖钾、镁、锂资源,支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全国钾肥77%是青海提供的。
总书记强调:“要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充分考虑青海独特的资源禀赋。”“不是什么都能做的,要有选择性地有所作为。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基础。
来宁夏调研,距离上一次正好4年。年年都有新的成绩单。
自治区负责同志介绍了去年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总书记问道:“主要的增长点是什么?”
“新材料、新能源占大头。煤制油产量居全国首位,煤制烯烃产能占全国1/5;新材料连续3年实现30%以上增长。还建成我国西部算力和互联网交换‘双中心’。”
宁夏葡萄酒“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近平总书记询问:“出口多还是内销多?”
“内销多,国内市场为主,也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总书记勉励他们说:“要深入思考如何才能在竞争中持续发展。品牌塑造需要久久为功。一定不要有浮躁心理,脚踏实地去积累,酒好不怕巷子深。”
地处黄河“几字弯”,鎏金的九曲黄河给宁夏浇灌出千里沃野,这里却同时也遭遇着缺水难题。
区里提起“与同处黄河流域的四川阿坝签订跨省区水权交易”,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事饶有兴致,鼓励他们积极探索、规范推进。
“黄河宁夏段水质连续保持Ⅱ类进出,这个不容易,保持了7年!”宁夏生态还比较脆弱,发展中既要谋民生之利,也要保护好生态。总书记语气坚定:“生态保护永远在路上,就像隔三差五要洗洗澡、扫扫地、擦擦桌子。生态保护哪能一劳永逸!”
团结依靠人,发展依靠人。每到一地,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很关注党员干部的工作状态,也会有的放矢地勉励和提醒。
全党正在进行的这一次党纪学习教育,离收官只有一个多月时间。“真抓实学、善始善终。”“安心工作、放手干事。”习近平总书记言简意赅指出:“要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领形成正气充盈的社会生态。任何时候都有手电筒照不到的地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大见成效,还要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抓下去。”
(来源:人民日报 杜尚泽 贺 勇 新华社 张晓松 朱基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