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因蕴藉而隽永,有境界自高格。具体到农恒云的散文《无酒无歌不是壮家人》(获红高粱之约·“回龙吟”杯首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散文季征稿第一批优秀作品奖),初看无非“酒事”“歌事”,两件生活中的琐碎而已,但细品全文,方晓内涵乾坤。
散文起笔便是诗意中的浪漫情怀,“我的家乡在桂西,山峦起伏,九坡十八弯……”如此腾挪起伏句式,恰如桂西南边陲的青山绿水,绵绵延延;不仅点题,而且还勾勒出文眼,真是匠心独运。
起笔之后,散文围绕“酒事”“歌事”渐次铺排开来。这里头的文字,既是个人琐事,亦是山河岁月、时代变迁;既是豪放刚健,又是精灵多变;既是如歌行板,又仿佛泼墨行草——湿笔润如酥,枯笔藕断丝连,故事、掌故、风俗、诗歌,笔走龙蛇,起承转合,一气呵成。
散文从“我”小时候写起,时间跨度几十年。作者于抚今思昔中,展开几段“酒事”的追述。如“我”与“父亲”的“酒事”。思绪回到那一个特殊的年代,物资奇缺,生计窘迫,生活的诸多无奈难以逾越,生命的种种隐痛不可避免。“我”“就没见父亲提过酒壶喝过酒”,但文中“父亲”对于“我们”却有着醇厚如酒的父爱。又如“我”与发小的“酒事”。少年时代的“我”亲历发小黄汉任的烂酒糗事,为此发誓永远滴酒不沾。之后写“我”参加工作,尤其是到五山乡的“酒事”。因工作需要,“我”主动破戒,从最初几口到一公斤都醉不倒的“酒翁”。借酒而走到老百姓的身边,借酒而可以与老百姓心贴心,借酒终于巧妙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为五山穷乡村民开辟可以摆脱贫穷而走向致富的“恒云路”,等等。文字在酒气氤氲中展开,一段既平凡又伟大的生命赞歌渐次唱响。
在穿插几段风俗文化掌故之后,作者重点着墨于家乡的“歌事”,写道:“大新,无圩不成歌,无歌不成圩”,人们“开口便是歌”,这些歌,“侬峒、歌坡、歌圩,叫法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山歌与米酒的狂欢节。”作者三句不离酒,一再地往“歌事”里浇上酣畅淋漓的醇香;行文多变,有抒情、叙述、议论,甚至还有文本摘录。两段摘录之后,散文紧接着是一个长长的抒怀句式,行文到此,戛然而止;颇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话语效果。
酒香里看待世界,豪气干云,精神或可轻装上阵;歌声中畅想乡愁,情到深处,灵魂定能酣畅淋漓。阅读《无酒无歌不是壮家人》,品味农恒云作为平凡人的诗意生活——家在桂西南,生活在米酒的醇香与山歌的嘹亮里,历经人世间的五味杂陈,终不忘生命中的激情与浪漫。这是作者个人的岁月印象、生命滋味,归根结底也是时代的记忆与文化的自信。
“从骨髓深处奔涌出来的必然是一腔热血”。农恒云其实是一位书法家,但恐怕就连业内专家都不一定注意到的是,能酒能歌却日常内敛的农恒云其实是兴趣广泛,尤其是做到了“书文同修”。
歌酒八桂,民族豪情,化为笔墨,以此营造出的散文意境,难怪《无酒无歌不是壮家人》豪迈俊朗,耐人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