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巴马,是参加南楼丹霞文学社一年一度的论坛活动,活动在巴马神酒厂的草地上举行。浩瀚的夜空,或明或暗的星星密密麻麻地挂在无边的黑色幕布上,而夜幕下,社员们高谈阔论,声音在深夜的山谷回荡。我和三岁的小果在人群外围,安静地倾听,清风徐徐,伴着浓浓的酒香,小果躺在草地上,把自己摆成一个大字,看着天上的星星、月亮,仿佛沉浸在美好的童话世界。活动时间匆忙,我对这个尚还陌生的地方没有太多的遐想,待了一个晚上然后离开。第二次到巴马,是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巴马创作基地的授牌仪式和多民族作家巴马行采风活动,食宿安排在巴马活泉山庄。巧的是,活泉山庄的老板伍永田博士是从南丹过去的,他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写散文,也写歌词。更巧的是,我刚毕业那会,曾经在他经营的矿企业工作过一小段时间,还是他亲自面试的。历经两轮面试,我从27位面试者中被选中的筹码同样是因为文学。巴马活泉所含的丰富矿物质,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巴马活泉山庄的清幽雅致却未必有人知晓。群山环绕的低洼处,独具特色的木质房屋错落有致,在细雨纷飞的映衬下更显神韵。四周土地里的庄稼郁郁葱葱,延绵的绿意盈满眼底,同室的菲菲姑娘,一大早就冒着毛毛细雨四处拍照,似乎要把所有的景色都带回北京。第三次到巴马,则是应邀参加瑶族的祝著节……
祝著节
每一个族群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可能是动物,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一块石头或者一座山。这与族群千百年来的传统信仰以及生活习俗密切相关。有图腾、信仰,就会有祭祀,因为这些族群大都信奉神灵,信奉大自然真善美的无穷神力,所以他们用敬畏与虔诚祭祀神灵。这种祭祀仪式经过时光流年的淘洗与沉淀,形成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专属节日。
在巴马一个叫弄山的小山村里,居住着九黎蚩尤的后裔,一个叫布努瑶的瑶族支系。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布努瑶和其他民族一起,过着安稳无忧的生活。蚩尤也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与黄帝、炎帝一起,成为中华三祖。
一个有信仰的民族,必是心怀感恩的民族。为了纪念祖先,感谢上苍恩赐,每年农历5月29日,布努瑶人就聚集在一起祭祀祈福,给瑶族始祖密洛陀庆生,并称之为“祝著节”。
盛夏的烈日,耀眼而灼热。弄山村道两旁架起了一盆盆燃烧着的火焰,袅袅白烟给这座小山村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气息。每盆火附近竖起一杆族旗,旗上画着褐色牛角及蓝色羽毛相融合的图腾,特殊的图腾形状在以橙、黄为底色的长方形旗帜上显得威严而勇猛。
沿着烟火与旗帜蔓延的方向往村部走,仿佛走向了远古那场烽火硝烟的战场,马匹嘶鸣,枪戟铿锵,直到祭祀台上的另一种烟火打破了我的幻境。
身着民族服饰的布努瑶人拿着祭品向钉在房檐上的牛头图腾进贡、膜拜,全村人载歌载舞。有的推出犁耙模仿耕种,有的拉起弓弩弯腰射箭,有的拿出针线缝衣刺绣,有的背起竹筐收割粮食,有的把头巾搭在恋人的肩上唱起情歌,有的请出长辈匐地跪拜再现婚嫁仪式……他们把生活中的场景都演示了一遍,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他们相信,祖先必然能感知当下的幸福生活,像身后的番岭山一样,默默地守护着他们,繁衍生息,延绵不绝。
番岭山
未到弄山屯之前,番岭山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在蜿蜒的山路旁驻足眺望,阳光穿透云层,向大地投射一柱柱光亮,给山脚下的弄山屯镀一层吉祥的罩衣。弄山屯是作家瑶鹰的老家,他指着弄山屯背后的几座山问我们,那些山像不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他是瑶族,从小就希望能像鹰一样,飞离贫瘠的山旮旯,在广袤的天空翱翔,所以他取名“瑶鹰”。他告诉我们,中间那座山就是番岭山。我朝着他手指的方向往前看,感觉那三座连绵的山峰像一个“山”字形的笔架子。或许正因如此,出生在这里的瑶鹰才能写得一手好文章。短短几年,瑶鹰从一个县级文学爱好者成长为中国作协会员。我想,除了与他立志成为雄鹰的坚定信念有关,还离不开这里的文脉。他不止一次跟我们提起番岭山的神奇,这座神山总是在冥冥之中助他心想事成。
在祝著节来临之前,瑶鹰召集弄山屯的父老乡亲给番岭山凿石立碑。一块鹰状大石头上竖写着朱红的“番岭山”,字体拙朴厚重,与石体的灵动弧形相得益彰。瑶鹰极力推荐我们登顶番岭山,他说拜了神山好运就会如影随形。一个族群对一座山的崇拜之情如此热烈,也极大地勾起我们的好奇心,所以大家纷纷表示,非登山不可!
沿着陡峭的小路往上攀爬,海拔不算高,但也考验体力和耐力,当听说山顶有打铜鼓活动时,身体仿佛注入了一股能量,瞬间觉得浑身轻盈。
登顶时,山顶的空地早已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人群中间置放着两面铜鼓,只见身着民族服饰的一男一女正击打着鼓面。女子击打的鼓面,以太阳为中心,四周环绕着许多动物的形象。鼓身的花纹也十分精致,由细腻的半圆线条及棱形组成。鼓脚边上整圈都是实心的羽毛形状花纹。男子击打的鼓面,同样以太阳为中心,外围有云、水和龙头等花纹。鼓身的花纹却比较简洁,主要以圆形为主。而鼓脚边上整圈却是空心的羽毛形状花纹。两面鼓击打起来声音一高一低,互相呼应,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公、母铜鼓吧。
我仔细打量着番岭山,只见圆形的空地左边是一座小山峰,长满了碧绿的树木。如果把视角放在高空往下俯视,整座番岭山就像是一面绿色的天然铜鼓,而小山峰则是蛰伏在铜鼓上的一只小青蛙。民间传说,蛙是守护风调雨顺的使者,许多古老的青铜鼓面上亦有立体的蛙图腾。如此说来,我突然明白,番岭山为何被当地人崇拜并称之为神山了。
水之源
从番岭山上下来,在返回村庄的山道上,有一片低洼的玉米地顺着山坡的走势蔓延。在其他地方,土地可能是连片的,而在大石山区,往往需要在石头缝里抠食。尽管那些石缝里只有巴掌大的一小捧泥土,植物们却不得不在有限的空间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此这般,远远望去,灰色的石块间绿盎盎的植物像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一样,有一种鳞片的质感,也有一种苍凉的硬度。
在植物苍翠的掩映下,几十口圆形的水柜分布在植物丛中。一口口积攒着雨水的水柜,在深绿色的青苔装点下,像一颗颗祖母绿宝石,镶嵌、散落在大地上,白云与树影是宝石上的纹路,牵引着一双双惊叹的眼睛。
其实,把这些水柜比作宝石并不为过。水乃生命的源泉,没有水,何来生命?特别是在没有江河溪流的大石山区,水源更显得弥足珍贵。巴马是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的水富含矿物质,而俊逸灵动的命河更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仿佛书法家在大地上书写的“命”字草书,刚劲有力,清逸洒脱。又或许,是上天对这片神奇土地的眷恋,在这里烙下深深的印记并赋予生命之水。这些生命之水源源不断地流经村庄、田野,滋润着土地上的一切生物,于是冥冥之中巴马人得以健康而长寿。
弄山人
弄山人最初给我的印象是古铜色的脸上挂着质朴的笑容,悠然而与世无争。同时,我也看到了弄山人继承传统文化的执着,看到了弄山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弄山人的服饰主色调是蓝黑色,制作衣衫仍然承袭着一针一线纯手工缝制方式。男子的服饰设计简洁,配以红、黄线刺绣的头巾点缀,沉稳中透出一份生机。女子的服饰则多了银质颈圈的层层装饰,以及帽子上色彩斑斓的绒球头饰,仿佛是一丛争奇斗艳的鲜花在头顶上绽放。
让我震惊的是,布努瑶女子口含铜质烟斗时的那份洒脱与精明。我相信,当她们面对困难时,完全有魄力像男子那般英勇果断。
这种喜好,决定了布努瑶青年男女在恋婚阶段互赠信物的独特性,女子给男子赠送亲手刺绣的头巾,而男子给女子赠送的则是一杆亮锃锃的铜烟斗。
在弄山,我被一个油画般的暖色调画面深深打动,一种被幸福与快乐触到的感觉油然而生——一群小孩在一面土坡上嬉戏,一根裸露的树根成为了他们向上攀爬的载体,而土坡的斜度则成为了他们向下滑落的轨道,他们纯真的欢声笑语在湛蓝的天空中回响。
在弄山,有许多艺术家、文化人从这里出发,追寻心中的远方,但无论他们走了多远,始终把牵挂的线绑在了弄山村头的那棵树上。他们时常顺着那条线把住弄山的脉搏,聆听故乡母亲的心跳,与她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从中找到了维系传统承袭与紧跟时代发展之间的平衡点,既与时俱进,又保持传统。
离开弄山,在山峦上回头眺望,我再次看到“番岭山”几个醒目的大字,看到水柜里的柔情,看到布努瑶人艳丽的头饰。我再次听到悠远的鼓声和嘹亮的歌声,我的眼前慢慢浮现一帧帧弄山人的生活画卷,这些画卷与番岭山融为一体,色彩斑斓,永不褪色。
水晶宫
水晶宫,听名字,感觉像龙王的行宫。在我所到过的溶洞中,自以为南丹的溶洞大、奇,千姿百态,而当我走进水晶宫,才知道什么是绝。一进入水晶宫,就被洞中水晶般泛着光的白色钟乳石所吸引,它们有的像林海雪原,有的像川流而下的瀑布,有的像招展的珊瑚,有的像游动的水母,有的像松茸面包,有的像长寿挂面……这些形态各异的自然美景,仿佛被某种魔力定格了一般,假如魔力解除,那该是怎样的旷世奇景啊!同行的老师说,这是一个年轻的溶洞,因为石壁上有水,有水润泽的洞就像年轻的姑娘,充满生命活力。那些干枯的洞,必是苍老的、无活力的。他这比喻倒也新奇,引来众人笑赞。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万年之吻”,只见上下两朵王冠模样的滴水石柱相向而生,也就差那么一两厘米便可触碰彼此,但就这么一点点的距离,看似咫尺,却远在天涯,它们为这一吻,至少还需等上万年。最绝的是溶洞里竟然会有绿色植物。在离洞口十来米远的地方,石壁上长出几株嫩绿的植物,仔细观察这些不知名的植物,更像是一种远古的物种。我不停地拍照迟迟不肯离去,景区工作人员走了过来,他热情地教我如何拍出更好的效果。我问他:“洞里没有阳光,怎么会长出植物呢?”他说:“石缝里通常会有鸟类遗落的粪便,至于种子,也许是风吹来的,也许是鸟衔来的,加上灯光的光合作用,所以就有条件长出植物来。”谁说不是呢?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物,总有绝处逢生的奇迹发生。
百魔洞
百魔,我以往是指其所具有的魔幻与神奇力量。其实不然,“百魔”是当地的壮语直译,意思是“泉水的出口”。这是一个多么具有神话色彩与缤纷诗意结合的名词呀。百魔洞内十分空旷,据说洞中央每立方米所含负离子最高可达 7万个。洞内有很多来此养生的人,他们或坐或躺,都是为了采集天地之灵气、汲取日月之精华而来。他们怀揣朝圣者之心,无比虔诚地把自己融入到神奇的大自然中,仿佛那些石头便是恩赐的莲花座。也有人为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每天到这里运动打卡。如此说来,百魔洞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具有包治百病的神奇魔力。
百魔洞是由一个大天坑连接前后两个洞组成的,有“狗拦耗子”“孔雀朝佛”“杜甫吟诗”“猪八戒背媳妇”等栩栩如生的自然景观。前洞宽敞,后洞有许多巨大的钟乳石塔,变幻莫测,千姿百态。透过洞口与天坑的光亮,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显现出不同形状的天窗,如扇形、心形,随你心你眼,魔术一般不停地变换,或许,这也是其魔力之一吧。
百鸟岩
百鸟岩,顾名思义是有许多鸟的地方。于是,我在心里不断描绘百鸟朝凤的壮观场面。
百鸟岩是一个地下河岩洞,当小船儿在碧绿的河面上前行,清澈的河水让我忍不住把手伸到河里,拨弄两下,任由河水透过指尖向身体传递清风般舒爽的凉意,这股舒爽直沁心脾,令人惬意悠然。
百鸟岩不大,洞内时而明月当空,时而漆黑一片,恍若隔世。再往深处走,水雾缭绕,岩顶有天窗,一束光线从天窗直射而下,照在河面上,闪闪发亮的河水,犹如满天星辰落入银河一般,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什么是波光粼粼。
小船儿在光束前停下,随着水波的涌动轻轻摇摆,随行的瑶族姑娘扯开嗓子唱起了瑶族山歌,如莺的歌声娓娓传来,自然、干净,如天籁之音,极具穿透力,让我感觉有一道魔力顺着那束光线把我们带到一个充满鸟语花香的美丽神奇的地方。游离状态中,歌声戛然而止,令人意犹未尽,那种感觉就像正沉迷于仙境中突然被一只手给硬生生地拽了出来,心底不禁生出一缕依恋的怅然。
“在巴马?建议你去赐福湖慢悠悠晃一天。我最喜欢赐福的夜晚,太有感觉了!”好友阿哲给我发来信息。阿哲口中的赐福湖,是盘阳河下游与红水河岩滩水电站库区交汇形成的人工湖。湖的两岸碧水青山相辉映,延绵数十里。赐福,必会赐福予斯,真是个吉祥的地名。我虽未有机会一览赐福湖的美景,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和阿哲会在赐福湖边慢悠悠地散步,或者慢悠悠地骑行,拥抱赐福的阳光,享受赐福的月色,静静地潜伏在赐福的夜色里,看萤火虫扑闪的身影,听湖水潺潺的声音。阿哲喜欢,我亦如是。
(作者系本报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