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安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和对桂林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发挥统战优势,不断讲好灵渠故事,有效发挥灵渠赋能,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强化组织保障,提升统战效能。完善机制建设,推动责任落实。把灵渠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历史作用及现实意义纳入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重要议事日程,并成立了灵渠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和灵渠保护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主要领导定期召开灵渠保护提升工作推进会,细化措施,压实责任,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夯实基础支撑,凝聚合力推进。升格组建了灵渠博物院,增强专门管理研究机构效能;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引领支撑作用,特聘26名国内著名灵渠专家,共同深入挖掘灵渠文化,并专门成立灵渠研究会以及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古工作站,一体推动灵渠保护提升及申遗工作。加快谋划部署,实现高位推动。推动灵渠申遗纳入了国务院批复的《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署的《关于加强广西文物保护利用合作协议》,灵渠保护提升的政协提案被列为自治区政协重点提案;编制完成了《灵渠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本》《灵渠保护管理规划(2023—2035)》并上报审核;推进灵渠博物院展陈提升、灵渠景区核心区场景提升等项目,全面完成水街基础设施修缮及环境整治(一期)工程,推动灵渠核心景区焕然一新。
加强价值研究,推动民族团结。坚持深入挖掘,突出成果转化。依托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古工作站,完成了《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古工作站考古工作计划(2024年—2030年)》;与广西师范大学合作,完成了8万字的《灵渠沿线田野考古调查报告》、加强灵渠保护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课题。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成功实现灵渠生态保护与治理经验在2023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世界运河古镇创新发展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多个重要会议上作交流;致力打造“四个一”宣传品牌,即围绕灵渠拍摄一部电视剧、一部纪录片、编排一部戏、编印一本书;发布《灵渠》宣传片,并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纪录片片单;推动郭沫若《满江红·灵渠》载入八年级《语文阅读》。加强品牌培育,提升影响效力。着力做好前期规划设计等工作,积极向上争取将灵渠公园打造成全国首个中华文化公园;推动灵渠博物院入选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广西首批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广西交通运输科普基地等,实现灵渠多元价值进一步凸显;围绕灵渠沿线,成功打造莲塘、马头山、五架车等20余个精品村庄,串联起“灵渠人家”精品旅游路线,有效巩固和拓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
发挥平台作用,促进民族“三交”。加强学习交流,推动文化传承。启动“灵渠文化传承使者”招募工作,成立70余名“灵渠文化传承使者”志愿者服务队,助力灵渠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全年共开展义务讲解120多场次;充分发挥社教属性作用,接待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市国龙外国语学校等师生6000余人开展专题研学活动;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与湖南省邵阳县、新宁县等地开展跨省区双向交流活动,深入灵渠进行现场教学,竭力讲好灵渠故事。提升服务水平,扩大文化影响。接待全国工商联、台盟中央、海外侨领广西行、台湾艺文教育协会等统战团体30余次,参观人数800余人次。强化活动开展,彰显文化自信。每年持续开展“灵渠文化沙龙”“摩崖拓片体验”“传统指画教学”“灵渠大讲堂”等常态系列活动,同时依托壮族三月三、米粉文化节、银杏旅游节等节日,开展民族舞蹈表演、民族体育运动、非遗剪纸等民族文化活动50余次,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