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港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各领域,从文化认同共识、经济社会发展、交往交流交融、绿色生态和美、基层治理安全五个方面下功夫,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引领,着力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
一是从文化认同共识方面下功夫,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对中共广西省“一大”旧址、中共广西省代表大会(罗村会议)旧址、谭寿林故居、陈岸故居等红色文化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传承好各族群众心向党、心向党中央的红色基因。深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使各族人民发自内心地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2023年开展“德润荷城”新时代文明实践影院微讲堂活动42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和为贵”文化工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荷城大舞台“周周演”等惠民文艺活动1300多场次,惠及群众70多万人次。持续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17期,全面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机关单位、党支部、学校、企业、群众。选树了9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和15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在全市各级图书馆大力推动“荷你悦读”“荷田故事会”等栏目,升级打造一批“红石榴图书馆”。开展乡村主题阅读活动4000余场次,5个农家书屋获评为自治区“提质增效先进农家书屋”,1个农家书屋获评为“第二届全国全民阅读大会·最美农家书屋”。积极打造语言文字规范化乡村,开展“推普乡村行”系列活动,推动各民族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大力挖掘贵城遗址、罗泊湾汉墓群、南山寺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遗迹、文化遗存,充分发掘荷文化、歌圩文化、铜鼓文化,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港故事,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二是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下功夫,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大力打造绿色化工、木业家居、粮油食品加工、冶金建材、能源电力、现代纸业等六大产业集群,做优做大新能源电动车、纺织服装、船舶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个特色产业。2023年共实施“双百双新”项目38个、“千企技改”项目159个,184个项目开工,99个项目投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认定63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家,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21项,新增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8家、科技创新企业251家、有效发明专利65件。积极打造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绿色农副产品供给基地、现代物流基地、生态旅游目的地,2023年新增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7个、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2个,2家企业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新增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家庭农场12家。水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15.1%,集装箱货物吞吐量增长32.6%,二手船舶交易量、交易额连续6年排全国内河第一。接待游客4306.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0.5亿元,新建改建旅游营地12个,九凌湖水利风景区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线路入选国家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推进“三个一千亿”工程。2023年新签约木材加工业项目74个、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项目19个、纸业项目5个;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04个,新签约“四类500强”“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企业28家。对欧盟、RCEP其他成员国和东盟国家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8.7%、20.9%、18.2%。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4.9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1.8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78.7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6万,获批广西唯一的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推进医院建设项目25个,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个人负担费用分别下降7.2%、2.6%。实施教育基础项目912个,建成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8个,实施公共体育设施项目41个,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900套以上,改造老旧小区2600户以上、农村危房300户以上。以实际行动扎实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现代化。
三是从交往交流交融方面下功夫,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跨区域协作,贵港市平南县与周边“四市六县”结成“六县联盟”,涵盖82个乡镇(街道)共300多万人,打造形成了桂东南地区第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促进地区全方位融合共同发展。贵港市港北区与扬州市广陵区推动“广港两地石榴红”民族团结进创建合作,联合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开展青少年夏(冬)令营、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等活动,促进跨区域双向就业创业、投资兴业,合力打造文化旅游共建品牌。港南区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建立互通联动协作机制,深化两地开展“融媒体+民族团结”行动,通过“三微一端”新媒体,共同传唱民族团结歌曲,共同流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好故事。积极加强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交流合作,建好大藤峡桂港澳台统战国情教育基地、水情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持续举办“荷商大会”等系列活动。大力建设基层服务管理工作站(中心)社区民族之家、民族文化长廊,组建小雏鹰服务志愿者队伍,每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和“社区邻居节”,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进小区、进家庭,开展“民族团结和谐小区(楼院、单元)”和“民族团结光荣家庭”评选活动,开展“荷城最炫民族风”活动,举办民族传统工艺展示会、民族趣味运动会,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全市10个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及周边新建和改扩建配套中小学校27所、医疗机构共18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0个、警务室7个、休闲健身器材(场所)11个,建成就业帮扶车间18家、产业基地27个、合作社17家,有效推动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四是从绿色生态和美方面下功夫,建设宜居康寿美丽家园。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林业产业、文旅产业、养老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加快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强化新能源开发利用,打好“绿色牌”“富硒牌”“长寿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坚持以“三山一峡”(桂平西山、北帝山、平天山、大藤峡)为核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扬尘和烟花爆竹管控,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开展臭氧专项整治,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河湖“清四乱”,强化地表水断面、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控,整治入河排污口,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和农村生活污水。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排查整治,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格落实田长制、河湖长制、林长制,统筹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流失耕地整改恢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等工程。2023年,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国第25位,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建成美丽幸福河湖7条,治理水土流失54平方公里,修复废弃矿山8715亩,植树造林10.8万亩,建成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转运设施16个。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做好细米、荔枝、龙眼、淮山、莲藕、腐竹、米粉等“土特产”文章,创建一批名特优新、“两品一标”“桂字号”等农业品牌,建设一批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每年建成一批精品村、示范村、提升村,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康寿和美乡村。
五是从基层治理安全方面下功夫,建设边疆稳定平安家园。深入实施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红格善治工程”,大力推行“服务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治理模式力度,构建“一网统筹、事事入格”全科网络管理服务,构建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完善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议事规则,引导各类组织有序参与社区治理,依托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等实现自我管理、服务,发挥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在社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探索以5户家庭组成一个联户组的五户四联工作机制,通过“联排、联控、联管、联防”,构建起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安全网。创新“问题研判、资源动员、行动处置、监督反馈、总结提升”的五步闭环式管理,解决小区管理混乱、噪音扰民、停车场纠纷等各族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以自然村(屯)作为村民自治单元,推行屯级“一组两会”(党小组+户主会+理事会)协商自治制度,利用社区(自然屯)公共活动中心、闲置场所、农家书屋、祠堂等公共场所建设“幸福红·议事园”,提升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通过民族法律法规、民法典、消防安全等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加快政法工作“数字化”建设,加强市县乡村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转,推动“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开展重大涉稳问题和信访突出问题化解攻坚,有效防范化解个人极端案(事)件。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联动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切实保障各族群众的权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单位系贵港市民宗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