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融水:各族群众欢庆花炮节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缀成仙境嵌人间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4年6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缀成仙境嵌人间
——记南宁市苏卢村“孔公节”
□ 周利水 饶甘棠
心圩江主河道铜鼓陂水库。
 

“草长莺飞四月天,天光云影映层林;只缘山花最烂漫,缀成仙境嵌人间。”每年的农历四月天,正是山花烂漫、草长莺飞的时节。对于南宁市西乡塘区苏卢村群众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月份。“农历四月十九”是苏卢村的“孔公节”,也是俗称为“太子诞”的传统风俗节庆。

苏卢村的“孔公节”,是为了纪念宋朝的汉族官员孔宗旦带领群众修建“铜鼓陂水利工程”造福老百姓而设立的民俗节日。每到农历四月,远在外地工作、生活的苏卢籍子弟,都会赶回来过节,延续那永远抹不掉的乡愁和情怀。到了孔宗旦的诞辰日这一天,村里会举办盛大的庙会,男女老少欢歌跳舞共庆节日盛会。

苏卢村“孔公节”所追念的人物——孔宗旦,山东人,自幼家境贫寒,通过努力,在宋仁宗时期考取了进士。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任邕州(南宁)司户参军。贫苦出身的他,对民间疾苦一直都是感同身受。孔宗旦到邕州任职后,发现北郊的农田,虽畔依着内陆河心圩江,却因河床太高,十年九旱,为此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孔宗旦调集了苏卢、罗赖、虎丘等地的各族群众,在心圩江上游的峙坡和丁坡之间,用4年时间修建了“铜鼓陂水利工程”,既解决了当时苏卢村的土地浇灌问题,又能控制水旱灾害,当地群众深得其利。

据史册记载,“铜鼓陂水利工程”是南宁市目前发现的最古老、仍在发挥着自流灌溉功效的古水利工程。该工程竣工后,受益村寨从苏卢一直延伸到西津、屯里、屯渌、连畴、北湖、万秀、秀灵、秀厢、友爱和虎丘等村,使这一地区成为南宁市的主要产粮区之一。1054年,孔宗旦逝世,朝廷追谥孔宗旦为“太子中允”。苏卢村村民尊其为“孔公太子”,并在村内建起了“太子庙”。直至今日,逢年过节,当地群众都会自发地前往祭祀。

“孔公节”是苏卢村特有的民族节日,《西乡塘志》曾提及:“‘友爱共融,务实善行’精神,既是铜鼓陂古水利工程乃至整个西乡塘区所具备的一种蓬勃向上精神力量,又是蕴含着正能量的古文化。而这种古文化,是当地各族群众风俗、文化和智慧相互融合,共同和谐发展的体现。”

在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同德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热潮中,苏卢村举办“孔公节”相关活动,既反映了民意,又符合了时代的潮流。近年来,苏卢村党总支和村委会通过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引导群众讲好孔宗旦的故事,发挥“孔公节”正面的宣传、教育作用,传承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铜鼓陂古水利工程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培植本村群众热爱家乡的情怀,营造欢乐祥和的氛围,与时俱进地推进“先锋苏卢、平安苏卢、清廉苏卢”综合性示范村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如今的苏卢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轨道交通地铁站建在了苏卢村村口,“铜鼓陂水利工程”与苏卢村,已然是一副“缀成仙境嵌人间”的美丽画卷。今年的“孔公节”活动期间,还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晚会,有当地风情万种的壮族山歌、浓郁风味的壮族舞蹈。此外,更有山歌赞颂了新时代苏卢村的变化:“绿水青山花鲜艳,苏卢水甜歌也甜;家家建起新楼房,人间处处艳阳天。”“改革开放人心暖,遍野红花满地香;各族人民团结紧,幸福生活万年长。”

美如画舫的苏卢村,居住着汉、壮、苗、瑶等多个民族。千百年来,苏卢村群众和谐共融、守望相助,利用“孔公节”这一文化节目,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过越美好。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