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我思考了很久想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岜莱诗会”诞生满五年的最后一周已经来到。
五年前的2019年5月,“岜莱诗会”仿佛一块小石子,被丢进了“岜莱”——花山脚下的明江,平静之中突然激荡的水波顿时有力地涌动着,扩散着,四处飞动起来的水花绚烂了明江两岸的青青翠竹和轻风摇曳的玉米地,“那一片片/开始冒出新芽的玉米地/就像祖先慈祥的抚摸/让大地再次青春勃发。”(牙韩彰《又见花山》)这块不大不小的石子就这样把广西诗坛的一江春水搅得洪波涌起。于是,关于“岜莱诗会”,我们就有了很多话要说,也有了很多话可以说。
2019年5月,《广西民族报》副刊开辟“岜莱诗会”专栏,每月推出1期诗歌专版,刊发十多位诗人近二十首原创诗歌作品,持续至今,已有五个年头,专版已近100期、诗歌超过了1000首。
以五年的长时间坚持,以如此庞大的集束式展示,再加上拉动整个诗坛乃至文学界的活动力度广度,这一切自然引起诗坛内外的极大关注。
“‘岜莱诗会’……团结带领多民族诗人和作者,形成了强大的声势,丰富了文学桂军的生态,是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心中的‘诗和远方’。……成为广西诗歌的前沿阵地和多民族作家丰富生动的文学现场,是推动新时代广西文学不断开拓新境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东西)
“‘岜莱诗会’一开始就吸引、汇聚和团结了一大批来自各个民族的诗人和作家,成为广西最活跃、最富朝气与活力的多民族诗歌平台之一”。(容本镇)
“‘岜莱诗会’立足广西本土,刊发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在广西民族报的不断努力下,‘岜莱诗会’这一品牌越来越响亮。”(黄佩华)
“‘岜莱诗会’已经成为广西文学的一张闪亮名片,为广西文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新的力量。”(凡一平)
“‘岜莱诗会’……成为广西诗歌创作、交流和展示的重要平台,成为广西诗歌的基本生态和标志性高地,在广西诗坛掀起巨大反响,也成为中国诗坛的一个客观存在。”(黄鹏)
而石才夫先生对“岜莱诗会”的关心支持和重视,更多体现在主动给“岜莱诗会”专版提供作品并参加诗会的各项活动上。
我们仔细研读上述的各家说法,“前沿阵地”“文学现场”“重要力量”“诗歌平台”“闪亮名片”“客观存在”“巨大反响”“标志性高地”等等,这么多的高位要词,都是送给“岜莱诗会”的经典金句,它们无疑包含了“岜莱诗会”的性质、地位、作用、功能、样貌、影响等诸多的规定性内容。有了这么多名人名言定调,其他人似乎也无需再多说什么了。因此,我在这里也只不过提供一些佐证材料而已。我认为,“岜莱诗会”五年成绩斐然并迅速获得众人青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观察。
2
定位精确。定位就是定向,就是目标。目标方向定对了,路子自然走得顺,走得快。“岜莱诗会”一诞生,即定下了精确的办会方向——“立足当下现实、保持生活在场、诗意呈现时代”;明确了开放性的选稿用稿原则——“主旋律、正能量、多元化、包容性”;锚定了努力使“岜莱诗会”成为新时代人民生活的诗意表达,与社会发展节奏相合拍的前进目标。
由于“岜莱诗会”的鲜明办会方向和多元包容的选稿用稿原则,再加上具体操盘手的积极主动和宽怀大度,专版迅即产生强大的吸附力和感召力,从吸引广西全区活跃在诗歌一线的诗人开始,接着唤醒了众多已经沉潜停笔、告别诗坛的诗人,再后来引起了全国诗坛关注和诸多著名诗人的积极参与。
这五年,可以说,广西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在“岜莱诗会”专版上亮过相,有些还是经常性出现,同时还有一批全国各地的知名诗人,如:吉狄马加、杨克、李发模、车延高、胡弦、海男、林莽、商震、龚学敏、安琪、李浩、谭五昌、熊焱、李云、娜仁琪琪格、赵晓梦、黄玲君、荣光启、霍竹山、马萧萧、田耘、冯桢炯、张作梗、李浔、李犁、罗鹿鸣、马文秀、刘向东、刘川、彭惊宇、安海茵、段爱松、包倬、唐成茂等。与此同时,“岜莱诗会”还与全国几大名刊《星星》《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诗潮》《绿风》《诗林》《草堂》《边疆文学》等展开良好的沟通交流,迅速形成立足广西、面向全国的诗歌前沿阵地。
3
与时代同频共振,始终保持在场。创作与活动相得益彰、双向奔赴。
“岜莱诗会”的一大特色就是善于策划主题创作和研讨活动。五年来,在党和国家关键节点、重大活动和重要节日,总是迅速到位,从不缺席,如围绕建党百年和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分别推出“百年初心”歌词和诗歌专版;围绕脱贫攻坚战,推出“一个民族不能少”专版;每年“七一”期间,推出“诗歌献给党”专版;每年国庆期间,推出“祖国啊,亲爱的祖国”专版;2021年集中学习宣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期间,推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8个版面的专刊;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推出多民族“一起向未来”专版。同时,还针对特殊时期,推出悼念袁隆平、悼念黄文秀、支援武汉抗击疫情等主题网络诗歌专题和纸媒专版,等等,以集体大合唱的形式唱响了时代主旋律。
以2020年初的“诗歌助力,同心抗疫”专题为例,这是全国最早以诗文参加抗击疫情的一批主流报刊之一,由当代广西杂志社和广西民族报社联合举办,自1月28日起至3月14日结束,总共发出十一辑共119名作者139首诗歌,涵盖了各个年龄层次和多个民族的诗人,是广西诗歌队伍的一次集中大亮相,而不少沉潜多年的诗人就是因为这次活动再次回归诗坛的,一些年轻的作者也在该专辑刊发作品后激发出旺盛的创作,诗名越来越响。该专辑还得到了中宣部通报表扬。
而着重组织“回归诗人专辑”“广西女诗人专辑”“广西高校诗人专辑”“柳州采风专辑”“高校诗人专辑”“重阳节专辑”“贵港采风专辑”“河池采风专版”“崇左采风专版”“平陆运河采风专辑”以及歌词专版、古体诗专版、山歌专版等,更体现出“岜莱诗会”“诗意呈现时代”的多元、包容、宽广以及时刻在场的鲜明个性。
“这些诗歌情绪饱满、真诚激越、感染力强,吹响了时代号角,是另一种动听的声音,展现了文学与时代、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陈代云《一个值得广西诗歌记住的名字:“岜莱诗会”》)
4
始终高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旗帜。“岜莱诗会”的“岜莱”是壮语读音,汉语乃“有花纹的山”或者“有画的山”之意。被统称为左江花山岩画的地方,集中分布在105公里的左江两岸,分属宁明、龙州、江州、扶绥三县区,其中以宁明县明江岸边的巨大山崖岩画最为典型。在数千个赭红色的人群和动物图案中,人物首领腰挎环首长刀,众卒簇拥欢呼,铜鼓乐声震天,人们如痴如狂,犬马腾跃咆哮;又仿佛设案江滨,阴风迷雾,巫师念念有词,部落上下祭祀先人与神灵。时过两千多年,仍然色彩斑斓如新,如今但凡经过此地的文人墨客,无不诗情勃发、文思泉涌。
“穿过生命之河/便能来到此地/此地/有祖先们的积聚/有圣地的神奇和诱惑/我的祖先/跨越千里明江/以相同的姿势/一致向我传达/两千年前,某次/凯旋的盛宴,或病痛的祈祷/祖先和祖先的祖先们/纷纷入场/双臂屈肘上举/双腿屈膝朝下/这深刻的含义/仿佛/梦断故国山川,古今几人曾会?”(牙韩彰《花山蛙鸣·迷惑的鼾声》)岜莱——花山,就这样成为了壮族的文化圣地。“这些带有鲜明民族地域特性的审美标识以及‘精神原乡’,已深深烙在一代代‘岜莱’儿女身上,如今在诗人的世界里重返,并不断被激活和追怀。”(黄浩云《用诗歌致敬崇高》)于是,多民族的诗人们,集结在“岜莱诗会”的旗帜下,向着花山圣地、向着神圣的诗坛进发。“我看见一群马背上的猎户/在古朴的画卷里进进出出/或卸甲归田引渠种稻/或手持天琴、边舞边唱/嘹亮的歌声直入云霄/那摘星的少年/又出发了。”(又见《花山壁画前》)
基于此,“岜莱诗会”五年始终钟情于民族诗歌的弘扬和创新。2020年7月在覃塘举办广西多民族作家采风活动暨“岜莱诗会”与广西诗歌发展座谈会;同年10月组织广西10位各民族诗人与贵州诗人协会在毕节联合开展助力脱贫攻坚采风活动;2022年举办迎新春“那诗会”暨多民族文学创作促进座谈会等,通过组织多民族作家诗人诗歌创作活动,共同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强音。据不完全统计,“岜莱诗会”先后推出汉、壮、蒙古、回、藏、瑶、苗、彝、布依、满、侗、白、土家、哈萨克、仫佬、毛南、仡佬、普米等多民族诗人诗作就达600多首,占到了全部作品的近一半。“特别是2021年‘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专刊’,来自区内外的多民族诗人集体发声,用诗歌凝聚力量、致敬崇高,唱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嘹亮的主旋律。”(黄鹏《让广西诗歌的星空更加耀眼》)
5
以作品支撑“岜莱诗会”大厦。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那么,我们衡量“岜莱诗会”五年成果,就应该拿作品来说话。可以说,“岜莱诗会”五年的诗歌作品是立得住的,作品题材广泛覆盖,表现技巧求变求新,思想认识洞察幽微,多数作品都达到了一定的质量和水准,而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至少有以下这些(按作者姓氏的拼音排序):安乔子《旷野上的母亲》,白来勤《在八桂,品味新乡村》,陈代云《清明》,陈宁《今夜无眠》,大朵《新雨后》,大雁《空马》,湖南锈才《词语落在伞上,是清澈的水》,费城《春山空》《六月》,虎牙《虚度》,何述强《与你相望》,黄土路《那突然到来的光改变了什么》,黄秉战《美丽南方》,黄鹏《冬至书》《红树林》,吉狄马加《兹兹普乌》,蒋淑玉《秋天的岸边》,刘春《黄姚三日(节选)》,刘频《广西,一望无际的甘蔗林》,梁洪《今天突然想起一个消失了的名字》,陆辉艳《最好的风景》,陆双凌《用眼神聆听往事》,李云华《父亲》,盘妙彬《比风走得更远》《小城老》,庞白《致大海兼讲故事》,普缘阁《在前进村做一株稻子》,牛依河《不是童话》,琼柳《唯有乡情不可辜负》,丘文桥《对一颗玉米的命名》,邱烜《绣在壮锦上的广西》,荣斌《遇见黄姚》,蓉蓉《云朵跌落的地方》,石才夫《我写下的每个字都是星火》《悬崖之上》《一种草木》,石朝雄《黑白冬至》,王金鹏《油菜花》,王彤羽《簕山古渔村》,田湘《一种叫灵魂的东西居住在这里》,韦汉权《共同的米粒》,晨田《春雷》,韦佐《大雾里想到流动的名字》,谢夷珊《河流的母亲》,熊焱《白云赋》,徐威《随想篇》,雅北《慢城,慢生活》,杨辉《秋天的新娘》《十二月,带一首诗抵达》,杨克《我的中国》,又见《花山壁画前》,朱山坡《小雪去后》等等。这些作品完全可以进入国内优秀诗歌的行列,其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都值得反复回味和体悟。
6
岜莱诗会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黄鹏先生在岜莱诗会两周年的综述文章中认为,“岜莱诗会”刊发的诗歌作品,部分也存在着当下中国诗歌发展的共性问题,如作品品质不够高,诗歌语言创新有待提升和突破,以及同质化和小情小调等。这次为了写作这篇文章,我把五年来“岜莱诗会”近一百个专版的所有一千多首诗歌作品认真看了一遍,总的感觉,一些共性的问题或难题仍需广大诗人共同努力克服。我只补充强调一点,写作手法创新,表达技巧独特,组词造句另类,让人眼睛突然一亮或心头怦然一惊的作品确实太少。看看壮族诗人黄秉战的这首《美丽南方》:南是北部湾。向北很多山/太阳是东方红的太阳/明月是皎洁的边关明月/鸟瞰这片大地你要务实/风是风,雨就是雨/大地谈论五谷要说粮仓/提到甘蔗这类甜蜜的事物/要强调海一样广袤……
这就是让我的眼睛突然一亮接着心头怦然一惊的一首诗作。它的词语和句式我们都认识,甚至很熟悉,但是它的组合方式和表现手法以及由此蕴含的独特诗意,却是极为少见的。极为少见就有了独特的水准,因此,它获得了“石榴籽·向未来”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征文活动一等奖,并刊载在2023年12月的“岜莱诗会”上。这个主题征文活动由当代广西杂志社、广西作家协会、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民族报社、《广西文学》编辑部联合举办,它在“岜莱诗会”五周年发展历程中,乃至“文学桂军”进军文学事业的征途中,是进入史书的一次重要征文活动。如果在这一千多首诗歌里,再有两三百首至少达到《美丽南方》水准的作品,那我今天说的这些话,声音的分贝就会提高很多。期盼下一个五年,这样的局面汹涌澎湃着来到我们面前。
【作者简介】 牙韩彰,壮族,广西凤山县人,编审,中国作协会员,曾任当代广西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等。出版散文集《屈指家山》、长篇小说《夕照苍茫》(合著)、新闻作品集《纪实与思考》。有散文、诗歌作品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民族文学》《散文选刊》《诗刊》《星星》等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