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代表很不错,别看她瘦小瘦小的,身上的能量大着呢!这些油茶、木耳,都是她领着我们一起做的。”村民张老到合不拢嘴说道。村民口中那个瘦小的她,叫潘彩琼,既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又是县里的人大代表。在她的带领下,三江侗族自治县洋溪乡红岩村的4500多亩青山变成了群众的“金山银山”。村容村貌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升,民族团结的情怀已深深刻入了红岩村侗族、苗族群众的心里。
做产业,扎牢民族团结篱笆
“村里产业蓬勃发展,但是发展资金需求旺盛,集团可以增加产业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吗?”面对潘彩琼提出的请求,柳州市投控集团快速做出反应,拨付5万元帮扶资金用于发展壮大全村罗汉果种植,同时分发秧苗给党员干部、“致富能手”、脱贫群众,鼓励参与到罗汉果产业中去,通过“油茶+罗汉果”套种模式,实现了“一地双用”“一地双产”,目前红岩村共种植罗汉果172亩,能为各族群众带来每亩近万元的收入。
红岩村不仅适合种植罗汉果,木耳产业也有发展空间。为了推动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潘彩琼将目光落在了木耳种植上。通过前期实地调研、技术指导、投入成本、种植环境等多维度考虑,木耳种植符合红岩村产业发展需求。为加快木耳产业迅速落地红岩村,潘彩琼向定点帮扶单位柳州市投控集团争取了资金15.7万元,建设木耳种植大棚5个,提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金6万元用于购买木耳菌棒。在她悉心呵护下,木耳产业逐渐有了起色。种出来还要卖得出去。为健全销售渠道,她还与驻村干部一起想法子、谋出路,最终形成政企帮销、平台助销、专柜展销、零售推销、熟人代销、网络购销的“六销”销售模式,成功拓宽了红岩村木耳销售渠道,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在她的带领下,红岩村油茶产业面积达4500亩、木耳菌棒存量8万棒、罗汉果种植面积172亩,欣欣向荣的特色产业扎牢了民族团结的篱笆。
暖人心,当好民族团结“领头雁”
“那天下着雪,是她带着村干部给我送来了取暖物资!”石清望回忆起往事激动地说道。石清望是村里的弱势人群,2021年的冬天,气温骤降,红岩村道路结冰。行动不便的石望清在无助中,等来了取暖物资。看着肩扛物资的潘彩琼和村干们,石望清流下了眼泪,心里腾起了一束火光。
而在独居老人张奶永家里,凳子上堆成小山的换洗衣服引起了潘彩琼的注意。原来,老人近期因身体原因行动不便,衣服不能自己清洗,潘彩琼看到后心里一酸,二话不说就将衣服拿起,在水池边洗净、晾晒。如今,老人还时不时到潘彩琼家里唠家常,潘彩琼已然成为老人的“贴心小棉袄”。件件小事,温暖着群众心房,她成为村里侗族、苗族群众信任的暖心人。她说:“人大代表是一面旗帜,在领着大家做产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同时,还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2020年以来,潘彩琼通过“亮身份、做表率、当先锋”主题活动,与驻村工作队、党员干部们一起开展敲门慰问行动,进屯入户了解老人生活情况和需求,慰问、帮助群众40多人次,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代表为人民”的理念。
育新风,拓宽民族团结“幸福路”
“阿奶,如果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可以打电话给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一定帮你解决。”潘彩琼与大妈边说边走。
潘彩琼还是红岩村的总网格长,进屯入户宣传上级政策、调解群众矛盾纠纷等是日常工作。红岩村推行“一网融合、一队管理”的乡村治理模式,建立一支专职+兼职的队伍,由村干部牵头,将乡镇干部、网格员、公益性岗位人员整合编入队伍,定期学习传达上级有关政策精神、召开座谈交流会等,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吸纳群众中威信高、服务意识好、大局观强的老党员、退休干部、调解能手等组建新时代志愿服务队,增强网格队伍力量,化解邻里纠纷,培育新风。“她工作做得好,我们现在钱包鼓起来了,文明风气好起来了,村里的矛盾越来越少了!”张奶永开心地说道。
放眼远眺,红岩村茶园苍翠,产业路蜿蜒,挂果的油茶树笑弯了腰。村中,侗歌婉转悠扬。戏台前,侗族、苗族群众,手牵手跳起了多耶,幸福洋溢在脸上。民族团结,产业兴旺,红岩村民族团结进步的路,越走越宽阔。
(滚亿忠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