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广西民族博物馆: 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4年5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西民族博物馆: 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

□ 本报记者 韦颖琛 文/图
▲“同心”系列民族文创产品吸引众多年轻游客选购。
▲ 5月1日,壮族文化展展厅里,讲解员为游客进行公益讲解。
▲5月1日,研学教师覃元励教小朋友制作刘三姐摆件。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考察。考察期间,他来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壮族文化展,观看三月三“歌圩节”壮族对歌等民族文化活动展示,了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等情况,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着广西民族博物馆干部职工,大家策划推出丰富的展陈、有趣的活动,吸引观众“走进来”,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队,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送出去”,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

1 好玩好看又好听 “铸牢”工作也可以很圈粉

广西民族博物馆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是一座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2008年12月建成,占地面积130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该馆近年来策划推出各种互动性、趣味性较强的主题活动,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五一”小长假期间,该馆策划推出的“劳动赞歌”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体验,亲子研学、非遗展演、打卡互动等活动现场人气十足。

展厅里,壮族织锦、绣球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展现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展厅外,民族娃娃互动展演、铜鼓拓印互动体验、“劳动之美”主题打卡和“探寻壮美广西”线上线下展厅互动活动、“畅享民歌”有声海报导赏等,让观众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创商店里,“同心”系列等民族文创产品吸引大批游客驻足欣赏选购。研学教室里,刘三姐文化展配套研学体验活动邀请亲子家庭制作刘三姐主题研学作品,感受劳动的快乐。

5月1日,记者在小青蛙研学教室看到,10多组亲子家庭正在参加刘三姐主题研学体验活动,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们一起听研学教师讲解刘三姐文化相关知识,并用粘土制作刘三姐摆件,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来自广东茂名的罗先生一家和另外两个家庭结伴到南宁旅游,专程带着10个小朋友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并在现场报名参加了刘三姐主题研学体验活动。“来博物馆主要是想让孩子们多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罗先生说,“这个研学活动很有意义,孩子们很喜欢。”

像这样的研学活动,广西民族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200多场。自2017年获评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来,该馆就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观众开发各种专题研学课程,参与活动人数累计5万多人次。该馆研学教师覃元励介绍,研学课程会先带大家了解文化背景,再通过体验加深对文化的认识和记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普及民族文化,“每种课都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涉及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

2 让文物“活”起来 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我们来看一下花车上的这个字——‘庆祝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的‘僮’字,和现在的‘壮’字不一样,这个‘僮’字最早见于宋代,是个多音字,有歧义,所以1965年周恩来总理就提议把它改为现在的‘壮’字,虽然只是一字之改,但充分说明党中央是很关心我们壮乡儿女的……”5月1日,“BEIXNUENGX(贝侬)——壮族文化展”展厅里,讲解员正在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庆祝活动的老照片。

“BEIXNUENGX——壮族文化展”是全国首个以壮族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展览,也是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中首个获奖的民族专题展览。2021年,广西民族博物馆对该展览的内容进行完善提升,增加了铜鼓、壮锦、民族服饰、壮医药等展品,增设了广西十二世居民族手拉手的场景,在内容上强化了各世居民族团结友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突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展示。

近年来,广西民族博物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优化讲解词,增加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讲解内容,讲清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突出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广西故事。

据了解,近年来,广西民族博物馆持续加大藏品征集力度,侧重征集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的藏品,现有藏品5万余件(套),其中收藏古代铜鼓346面,是目前世界上收藏铜鼓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博物馆。馆内构建以“壮族文化展”“铜鼓文化展”“五彩八桂”等基本陈列为主线,各类专题展览为辅线的陈列展览体系,室外的露天展示园则集中展示广西世居民族特色民居建筑,开展民族文化非遗展演,整个场馆全面、生动地展示了广西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累累硕果。

一系列展览中,2023年5月经过改造提升重新开放的“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展”是该馆近年来变化最大的固定展览,展示面积增加到1100平方米,展出文物数量从原来的不足50件(套)增加到100余件(套),增加了观众互动体验项目、多媒体演示等,展陈内容、形式设计、展览方式等都有了全面提升,铜鼓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以突显。

目前,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正在布展,预计于今年6月与观众见面,并在全区各地市进行巡展。

特色鲜明的展陈、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广西民族博物馆成为中外游客眼中值得一去甚至N刷的地方。春节、“三月三”“五一”等节假日,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不少观众从山东、山西、广东、湖南乃至国外千里迢迢奔赴而来。

5月1日,泰国友人汪汉平就带着3位同事前来参观,他们一边参观一边聊,看展看得津津有味。汪汉平就职于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已在南宁工作生活20多年。“刚好今天是‘五一’劳动节,同事从泰国过来还不到一个月,就带他们来感受一下。壮族是怎么生活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建筑,在这里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汪汉平说,自己经常带公司的客人或朋友来参观,有时也会单独来,“我很喜欢这里,每次来看情况都不一样,看起来很新鲜。”

据统计,该馆2023年接待观众量逾120万人次,寒、暑假期间每天接待观众近万人次,今年“五一”假期日均接待观众1.35万人次。

3 组建“铸牢”宣讲队 把民族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普及广西民族文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2021年,广西民族博物馆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队,不定期前往区内外校园、社区、村屯、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开展民族文化普惠活动。

据了解,宣讲队成员主要由该馆科研专家、讲解员、社教专员以及“红石榴”志愿者团队构成。宣讲活动形式以民族文化流动展览+民族文化课堂+互动体验课程为主,面向学生、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部队官兵、村民以及失能、弱势等特殊群体,提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服务。

广西民族博物馆先后研发了《五彩八桂——广西世居民族文化》《霓裳羽衣——广西民族服饰文化》《穿越时空——广西铜鼓文化》等10多种民族文化课,以及苗族蜡(扎)染、花山岩画手工剪纸、广西世居民族涂色卡、壮族板鞋竞技、背篓投绣球、滚铁环等互动体验课程,让群众在欢乐的课堂中更好地了解广西多彩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今年2月,宣讲队在南宁市各中小学校开学日这天走进校园,以“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金龙纳福 八桂迎春——广西民族年俗图片展”的藏品为切入点,为同学们讲解龙文化的演化发展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上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开学第一课。4月,宣讲队应邀到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参加科普文化交流活动,让中越青少年通过铜鼓拓印、板鞋竞速等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据统计,宣讲队成立至今共开展进基层宣传教育活动近60场次,直接受益近8万人。

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陶少艺表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队将继续努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广西故事,结合各大节庆和主题活动日,持续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山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普适性宣传教育活动,加大文化供给力度,拓宽宣传教育覆盖面,宣传广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博物馆力量。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