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
3上一版
 
努力实现民族文化与城市更新、 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助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部力作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4年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助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部力作
——评《流动人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 韦 倩
 

京津冀协同发展走过了合作共赢的十年,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赋予了京津冀新的重大使命,对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和显著成效。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在更大的空间格局中加以考量谋划,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

魏玲玲教授的专著《流动人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新华出版社,2023年)涉及到了相关命题,该书根据区域协同发展规律“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将流动人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及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的研究,作为影响京津冀区域未来一个时期均衡化协同发展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该书从这一全新视角提出了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是影响着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持久动力,也充分肯定了人口因素对“中国奇迹”的贡献,增进了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逻辑进路,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创新性。

该书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和区域协同发展理论思想作为理论研究基础,利用人口学、区域经济学、协同学等相关理论,界定了流动人口及协同理论,并将“协同”理论应用到流动人口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机理中,形成了该书的理论框架和思想脉络;追溯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描述性分析了人口流动的空间演进特征,京津冀三地区老龄化趋势明显,区域总体抚养比持续上升;总结出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空间集聚的差异性,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所从事职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该书通过流动人口地理集中度、莫兰指数剖析了京津冀流动人口空间集聚与区域协同发展之间的非线性正向关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总结出流动人口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理,通过空间统计和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流动人口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机理和正向效应。如何积极发挥流动人口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正向效用,如何完善人口流动机制,为引导人口合理流动,该书提出了政策性建议,也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提供了动态的发展思路。据此,该书在深化理论基础研究的同时,也提出了现实可依据的实践论据,对流动人口及区域协同发展做出了系统、深入、创新性研究。

著作所研究内容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社会实践价值,为区域均衡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示范效应。该书有以下特点:一是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该书融合人口学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对京津冀13个地级城市的流动人口地理空间格局、京津冀各城市流动人口流向动态及城市城镇化率等流动人口的空间演进特征分析全面、深入。二是在同类主题研究方法上有所拓展。书中在分析净流入人口对区域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时,运用了多种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使分析结果更可信。三是所提举措具有时代趋同性。从人口和区域两方面,提出区域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性建议。为缩小京津冀三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共建和谐宜居的城市群建言献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魏玲玲教授的《流动人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是一部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新作,为区域流动人口与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创新性研究领域。该书所谈及的人口流动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流动人口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是复杂的,尤其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给流入地带来新的劳动力资源,给流出地脱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城镇化进程中仍有许多值得人们更深入剖析之处。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上,人口与区域的协调发展、人口流动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研究论题。

(作者:韦倩,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