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场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本性意味着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性、价值性、经验性、反思性,这必然需要在管理者的规划下操作、在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因而,要在实践领域中有效落实国家决策,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富有成效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则需要管理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协同推进。谈及期许,方略已至,《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韦兰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这一著作则最为贴切地回应了这些问题。作者在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和理论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本问题。客观地说,这种超越了感想式、观点式、片断式的立论表达,唯有立足于长期管理、深入实践和入微的理论洞察力才有可能作出。可见,该著作既彰显了作者作为管理者的睿智、实践者的坚定和研究者学术追求和功底,也昭示了作者实践深思与理论升华相砥砺的研究心历路程。综观全书,体现了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历史之悟:揭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价值
任何事物的生发逻辑都蕴涵着事物存在的本质规定性。《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透过多重现象探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的脉络,揭示了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历史的视角意味着过程的呈现。该书从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演进中厘清了我国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三个历史阶段,六个发展时期,分析了我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来龙去脉,以过程方法展开研究,弥补后继者对历史变迁因素的忽视;从思想探源中呈现了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想传承发展,在历史的演进中验证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正确决策;从价值追寻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追求,正如书中所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进步而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始终是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发展服务,总是反映时代的价值追求。”
从历史的视角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发过程,并不是眷恋历史,而是通过认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更好的总结经验,更深入地明确为什么要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带着历史赋予的独特视角来“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就会更清楚民族团结教育为什么会走到今天,更了悟当下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构成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动力。让我们不仅看到史实和脉络,更能激发出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深情关切、深度思考及深入行动。故而,本书的彰往察来,不仅在于描述、归纳和解释过往,更有意引领和创新未来。在历史回顾性研究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逻辑的基础上进行预判,寻找寓理想、现实与未来于一体的发展道路,着眼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时代引领的深入思考,这正是本书的前瞻和魅力。
二、理论之探:寻求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智慧
理论之于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和普遍性的。一个没有理论研究的教育实践领域是没有发展根基的领域。本书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没有‘精准’的理论指导,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出现明显的机械式原理性知识传授的教学现象,缺乏从体验认知,而使‘内化’不畅,‘消化’不良,这必然导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等诸多问题。”体现了作者对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的期盼和努力,在书中已悠然心会。
理论的研究需要大视野、大境界,这是不言而喻的。本书正是赋予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以深刻的洞察力,从不同视野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问题进行追问。其一,本书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置于哲学理论高度,从政治性、文化性、时代性、综合性、常态性等方面澄明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属性,从“个体化”特征、“共同发展”特质揭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本然价值,这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性指引。其二,本书从文化的视角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进行审思,深入分析其背后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其生成的必然逻辑和文化哲学原理,为理解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搭建了认识与实践的桥梁。比如,从认识论原理提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形成中华文化认同意识,从价值论原理提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价值目标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进步,从主体论原理提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目标是培育自觉文化主体。这些理论深度认识和分析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将有效指导实践中理性、科学、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其三,本书拨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的重重迷雾,洞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在关联,从认知、过程、实践三重逻辑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路径。这样的逻辑思辨,打通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联,让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思路更加清晰、明确,在“顶天立地”中充满生命活力。
三、实践之思:抽象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经验
深刻理论思索的背后常常是实践行动的沉思与启迪。本书在理论探索的过程中,点明了这些意蕴深厚的教育理论是缘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带来的启发。这无疑跟作者的实践经历是分不开的。作者久居教育行政部门,长期从事民族教育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指导地方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管理需要与责任情怀相碰撞,激发作者将实践的经验升华成理论的力量。在长达十余年的上下求索、实践深思中,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策略、方法、模式和路径凝练于笔尖之下,转识成智,形成进一步指导实践之作,引领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发展。
实践的反思不能孤立地罗列具体做法,而应建立在一种对话特性上进行整体式的逻辑分析。基于这样的思路,本书透过多重实践环节,在系统考辨的基础上呈现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经验的多维抽象。在根本途径方面,详细论证了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中从空间、时间、课间三个方面创建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机会,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最接地气的实践借鉴。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基于国家发展的意志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探讨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重构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使人们立足于更高的角度理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课程内容。本书还直接提出了资源整合思维,概括性的分析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的建设、分类与利用,呈现了学校因地制宜创建和利用教育资源的鲜活案例。在教学模式方面,循着实践的困境与出路,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民族文化交融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模式,破解了许多学校不清楚如何系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难题,彰显了该著作鲜明的实践启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针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的弱化现象,遵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探索构建了多维评价体系,为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参照指南,也使得本书的研究更具使用价值。
最后要指出的是,任何研究都是在一定阶段一定视角下理性认识的结晶。诚如作者所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个大课题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如果再从关系的视角深入剖析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与学校德育其他内容之间的关联,本书必将增色不少。新时代我国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而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借助于理论的先行和指导。期待作者在此成果的研究基础上不断升华,创更多新作,奉献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也供实践者们感悟和借鉴。
【 作者简介】 蒋珍莲,女,汉族,广西资源人,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教育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