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此前所有的三月三都在广西度过。没承想龙年三月三却提前过,而且竟然在浙江嵊州过。这让我颇觉意外却又十分欢欣。
嵊州是浙江省绍兴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距离广西防城港1800多公里。4月2日,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年会采风团一行,来到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远远就看到“三江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江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两个中心分两行并列镶嵌在约3米宽、3层楼高的墙面上,顶天立地般,气势夺人。“三江”两个字,让人想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但这是嵊州的三江,它和少数民族又有什么关联?工作手册上写的是调研“民情哨岗”,同行的一些同仁不由有些疑惑。
原来“民情哨岗”是起源于嵊州、闻名于全国的“民情日记”品牌。所谓哨岗则是指为党在基层站好岗放好哨,及时了解民情,快速作出反应,闭环解决问题,打造群众身边的舆情瞭望哨。一句话,就是在最基层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参观中,我被壮、白、苗、彝4个民族的4块展板所吸引。每块展板介绍了该民族的分布、节庆、习俗、美食等内容。作为一个壮族人,在距离广西那么遥远的街道社区看到这样的展板,我倍感亲切。展板一旁,还摆开了一条长桌宴,桌上摆放着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如壮族的五色糯米饭、五彩蛋,侗族的打油茶,苗族的血豆腐,哈尼族的特色美食;还有贵州的凉粉、四川重庆的腊肠炒饭等等。“很多特色美食都是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美食。”一名志愿者热心向我说道。
这时,服务中心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和各类手工活动同步展开。有民族歌曲联唱的,有彝族舞蹈的,也有跳壮族竹竿舞的,而当日的手工活动,则是各少数民族学生做苗族银饰手工。我低头问了问几个做手工的小女孩。第一个女孩说她来自贵州铜仁,2012年就随父母来嵊州。我一连问了三四个,她们分别是土家族、仡佬族、哈尼族、彝族,都是随父母来嵊州上学的。
在欢乐的儿童歌声中,我感觉自己分明是提前过了三月三。我所生活的桂南地区,三月三的氛围没有广西其他地市那么浓烈。而在此刻,在嵊州的三江江南社区,有表演、美食、手工,还有那么多服饰绚丽的少数民族孩子欢聚在一起,也是我从未遇见过的。
“这些学生都来自三江街道阮庙学校,这所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可多了。”三江街道宣传委员丁晓乐说。嵊州不是少数民族地区,而一个街道学校,怎么会有那么多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小丁,我找到了阮庙学校教务处副主任董滢老师的电话,终于了解到背后的故事。
阮庙学校目前在校学生1300多名,务工子弟约占90%,有14个少数民族学生300多人,分别来自全国近20个省份。董老师介绍道:“走进阮庙学校,浓厚的民族文化无处不在,在民族林里有一棵闻名的‘石榴树’。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当年,学校就在民族林里种下了第一棵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树。现在民族林里有15棵“民族树”,代表着汉族和14个少数民族。以一棵石榴树为核心,寓意各民族学生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
每年植树节、三月三、“六一”儿童节等节日,学校组织各族学生开展各类民族特色文艺表演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动手,每个班都要出节目。学校还设立嵊州越剧艺术学校阮庙教学实践基地,开设越剧学唱课。同时,由专职音乐教师辅导学生学习民族歌舞器乐知识,各族少儿在艺术团内互帮互助、学习进取,共同奏响校园民族团结进步乐章。
虽然我们到服务中心那天,三月三活动只是彩排,到了三月三,场面会热闹得多。但不管如何,对于我,算是遇见了一个别样的三月三。在此,也祝愿嵊州三江的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