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指出,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顺应新时代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夯基铸魂。
正确理解和把握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
互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真实写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离不开长期有效的互嵌。历史上,我国各民族在互嵌中互动、磨合,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性不断增多,情感纽带不断拉紧,精神家园不断牢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向纵深拓展。在广西,各族人民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交往交流交融程度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牢固。
社区是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基础,也是各民族生产生活、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平台。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和公共事务,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能够有效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和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让各族群众在共同的空间中不断拓展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充分运用好社区平台,从群众身边事做起,在有形有感有效上下功夫,通过具体化、项目化的措施开展实践探索,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从基层社区抓起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从基层社区抓起,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因此,我们要立足实际,统筹社区资源配置,促进各民族心连心、一家亲。
扎实推进社区建设。重视社区作为基层民族工作平台的作用,把社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举措,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各方面以社区为基础单元,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创造社会条件。完善社区公约,鼓励社区各族群众自觉参与互嵌式社区建设和治理,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共同建设幸福家园。加强与机关、学校、医院、媒体、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联系,合力推进社区建设。
有效开展社区服务。坚持服务理念,加快社区商业、医疗、家政、养老、托育、中介等服务网点建设,建立健全民族团结服务站、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等,满足各族群众的服务需求。优化服务体系,完善街道、社区、网格网络,设立民族之家、爱心驿站、热线电话等,在教育培训、就业创业、语言翻译、法律维权、文化娱乐方面为各族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不断丰富社区活动。依托社区活动场馆,打造实体化的载体,为社区各族群众交流互动搭建平台、拓宽渠道。组织开展社区晚会、艺术节、非遗展示等文化文艺活动,用好各民族节庆活动平台,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民族一家亲”深入人心。
扎根共同体意识做实社区建设工作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社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把持续扎根铸牢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社区建设等各项工作中,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社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结合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成功经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动实践,加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突出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优越性,宣传表彰社区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方面的典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引导各族群众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各族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领。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形成统战部门统筹协调、民族宗教事务部门指导,城区、街道办事处、社区等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汇聚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的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系广西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