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岜莱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印象南昌屯
清明忆爷爷
宁明花山岩画景区“船在江中走,人在画中游”美景。
欢欢喜喜观龙舞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3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印象南昌屯

□ 卢伟益(毛南族)
南昌屯新貌。 谭良秋 摄
 

再次走进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南昌屯,是在一个油菜花开、香飘四溢的时节。

我与文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终于来到了毛南山乡——中南村南昌屯。迎接我们的,是坐落在省道309公路旁的一座古朴庄重的屯门,大门上“南昌屯”三个大字熠熠生辉,闪耀着银墨色的光芒。“南昌屯”的上方,横题着一行引人瞩目的大字:中国毛南族发祥地。

在屯门前等待我们的,是本屯一位德高望重的谭姓退休老师。谭老师特别热情,一番寒暄之后,就主动当起了我们的向导。

站在庄重高大的屯门前,谭老师告诉我们,这座融入民族特色元素的大门,是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修建下南至车河二级公路时援建的。这座象征民族团结进步的屯门,是毛南山乡群众与北投集团职工交往交流交融、亲如一家的结晶,也是北投集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站在屯门前向村中望去,整个南昌屯沐浴在明媚的春光里,80余栋极具民族特色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中,显得宁静温馨。我不禁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这片“桃源”不在世外,而是在山清水秀的南昌屯。

村头的文化广场边矗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雕刻着“南昌屯”三个火红的大字,异常醒目。从石头正面望去,大石头就像一只驮着小男孩的麒麟,龙角高翘,马鬃刺立,威严雄武。麒麟背挂着一顶花竹帽,沉稳地站立在一艘大船上。它面朝东方,昂头引颈,正欲乘风破浪向东前行。这块大石头象征着南昌屯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奔小康的情景。我们驻足在大石头前,慢慢欣赏,细细品味。最后,大家忍不住为这个有着美好寓意的石头,拍手叫好。

走出文化广场,路旁新建的荷花鱼池很快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荷花鱼池是南昌屯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中的一个缩影,它是在原来的旧鱼塘上改建的,造型优美,似一坡洒满绿色的梯田,颇具观赏性。池塘里的绿水,在微风吹拂下,泛起层层柔波,显得春意浓浓。池塘里的小鱼儿,偶尔跃出水面,发出“扑哧”的声音,让我们的思绪也随着那泛起的涟漪,生出无限的遐想。

穿过文化广场,来到一条清澈的小溪旁。溪水潺潺,长年不断,像一支动听的毛南歌谣。不远处,一座横跨小溪的石拱桥,像一道彩虹,将我们引进南昌屯内。才走进去,一股清新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令人浑身舒爽。屯内房屋前后干净整洁,井然有序。葱郁的大榕树下,人们围坐在一起愉悦地闲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就连南归的燕子,也整齐地站立在电线上,歌唱着春天的美丽和南昌的变化。而我,已经深深被眼前这幅山村画卷陶醉了。

仔细打量那座石拱桥,它跨在小溪之上,古朴苍老,坚固如磐。经过行人的足踏履磨,桥面上的青石光滑如丝,珠圆玉润。据记载,这座石拱桥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斑驳的桥身,像一部史书,写满了南昌人祖祖辈辈奋进的酸甜苦辣,也见证了南昌屯从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一步步变成一个富裕小村落的历程。

来到村前的榕树下,我们在光滑见影的石凳上坐下。谭老师指着榕树自豪地说:“2020年5月,毛南族实现了整族脱贫。我们10个毛南族群众代表,就围坐在这几棵大榕树下,提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报告了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的喜讯。”

我们顿时激动起来,催着谭老师给我们讲述有关南昌屯的故事。

南昌屯位于下南乡政府驻地南部约4公里,全屯有3个村民小组,90多户,352多人。南昌屯是毛南族发祥地,距今已经近500年的历史。谭姓是毛南族中的大姓,明朝嘉靖年间,毛南族祖先谭三孝从原籍湖南常德府武陵县几经迁徙来到南昌屯。于是他安居落户,并与当地的方姓人联姻,生儿育女。经过世代繁衍,逐渐发展成毛南族谭家后裔。谭老师告诉我们说,这个村庄原来叫做“耀桑”,“耀”,汉语的意思是指“里面”,“桑”即“根”的意思,意思是说,毛南族的根就是在这里繁衍。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以谭姓为主的发祥地文化,沉淀了深厚的毛南族文化底蕴。2014年9月,南昌屯荣获国家民委授予的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为了保护民族特色村寨品牌,传承毛南族特色文化,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整合资金1000多万元,对南昌屯居民住房进行了外立面装修,修建了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屯内石板路、环保排污、河道整治、古榕树保护及屯内美化亮化等工程,有效改善屯内的人居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和旅游配套设施。南昌屯还以乡村体验式旅游产业,带动群众种植水果、油菜、生态养殖等项目,促进产业均衡发展,实现脱贫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在党员的带动下,屯里还办起了农家乐,建起了游泳池,打造特色旅游基地。现在每逢周末,不少慕名而来的远近游客,总会到屯里休闲度假。

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使毛南傩面具雕刻工艺品也变成了畅销品。谭建新师傅是环江毛南族傩面具雕刻技艺传承人,也是众多受益于毛南族文化产业的村民之一。依托“毛南族发祥地”这一文化品牌,使传统的毛南族文化产品变成了香饽饽。“一个傩面具能卖700元,一年他可收入5万多元呢!”谭老师说道。现如今,出售毛南族傩面具,已成为谭师傅一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近年来,南昌屯充分挖掘毛南族语言、山歌、傩面、花竹帽等特色文化,让本屯群众通过参加演出、出售文化产品等渠道,在保护民族文化中获得经济利益。同时,将南昌屯打造成为毛南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基地,使之真正成为世界了解环江、了解毛南族的重要窗口。

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谭老师深知南昌屯7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从村民的吃穿住行,说到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产业发展等,他如数家珍。“田地承包到户后,大家吃饭没问题了。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村里的发展路子越来越多。村里认定的26户贫困户,如今都摘了帽脱了贫,走上了致富小康之路。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党和政府为村里提供更多的支持,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听了谭老师的话,我们都舒心地笑了起来。

随后,我们循着花香,来到开满油菜花的田野。迎春怒放的油菜花,金灿灿地连成一片。这片油菜花,大约有100亩,是下南乡在南昌屯打造的百亩油菜花观光旅游带。金黄的油菜花在微风中荡漾起伏,成群的蜜蜂在花丛间穿梭飞舞,花海与蓝天、青山、农舍,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春日画卷,美不胜收。一群身着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姑娘,在油菜花丛拍照留影。银铃般的笑声,飘荡在南昌屯的上空。

走出南昌屯村口,我依依不舍,心里想:南昌屯,一个古朴庄重的村落,它留给我们的,除了积淀厚重的毛南族文化之外,还有毛南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见证。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