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金秀瑶族长鼓舞
龙胜:做好“民族文化+”文章 建设民族特色品牌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3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桂风文韵
金秀瑶族长鼓舞

□ 覃雅妮 覃湘湘 庞晓华/文、图
▲原创瑶族歌舞剧《黄泥鼓之恋》剧照 。
▲民间黄泥鼓舞展示。
▲在当地学生的带领下,千名外地学生体验鼓操。
 

每年,金秀瑶族自治县都举办盘王节祈福活动,其中瑶族长鼓舞展演是必不可少的节目。现场,鼓声响起,人们载歌载舞,以歌叙事,以舞抒情。瑶族人民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与先祖进行心灵沟通,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并世代传承下来。长鼓舞主要分布在金秀瑶族自治县的长垌乡、六巷乡和罗香乡等地区,长鼓也叫黄泥鼓。该鼓用大瑶山特有的黄泥浆来糊鼓面从而定准鼓音,黄泥鼓由此得名。2011年,瑶族长鼓舞(黄泥鼓舞)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泥鼓舞历史悠久,据传在北宋时期就已在瑶族族群中广为流传,起源于瑶族人民祭祀瑶族盘王时跳的舞蹈。据瑶族民间传说及瑶族文献《过山榜》记载:从前高王作乱,评王出榜招贤,约定谁能杀死高王就封他为高官,并许配公主为妻。评王养的龙犬盘护很有灵性,它摘下金榜,渡海来到高王身边,盘护假装殷勤,受到高王宠信。一天,高王醉酒,盘护趁机将其头咬下献给评王,立下大功。评王便将第三公主配与盘护,令它带着公主到深山居住,封为盘王。后来,盘护与公主生下六男六女,评王各赐一姓,成为瑶族最早的十二姓。有一次,盘护上山打猎时,不幸被山羊撞下悬崖,尸体挂在一棵泡桐树上。儿女们寻见他的尸体后悲痛欲绝,他们将泡桐树砍下,制成鼓身,又将山羊皮剥下作鼓面,他们背起长鼓起舞,边敲边哭边唱,追悼父王。后来瑶族族群从南京十宝店迁出,途中过海遇到大风大浪,合族惊恐。危难中,大家想到先祖盘王有灵性,便祈求盘王显灵相救。于是在船头烧香许下盘王愿,祈求保佑船只平安无事。果然,许下盘王愿后,风平浪静,船只平安渡海。后来,瑶族先民就置庙敬奉盘王,每三五年要祭祀盘王,跳黄泥鼓舞,进行还愿活动。从此以后,瑶族人民凡遇到疾病或作物受灾,也祈求盘王保佑,通过跳黄泥鼓舞进行许愿还愿活动,此舞蹈也一直延续至今。

长鼓舞表演所用的主要道具为黄泥鼓,黄泥鼓分公鼓和母鼓两种,鼓身用木质软韬且轻的泡桐树木镂空而成,用山羊皮或牛皮制作鼓皮,敲打起来发出“轰央轰央”的双连鸣音。公鼓腰细长,两端呈喇叭形,约三尺二寸,口直径四寸,音色高亢激越;母鼓腰粗短,两端呈杯状,长约三尺,口直径约六寸,音色浑厚洪亮。

跳长鼓舞是瑶族人民“还盘王愿”的主要仪式,打黄泥鼓的都是男子,边打边舞,绕神坛而行。舞蹈通常由1个母鼓和4个公鼓组成一组表演,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母鼓配多个公鼓。表演时,以母鼓为轴心,母鼓的鼓点最为重要,鼓手将母鼓斜挂在胸前,右手拍击鼓面,左手持一竹片击鼓边。公鼓则为其他鼓手用左手握住鼓腰,右手击鼓面。母鼓负责把握整个舞蹈的节奏,一般由寨子里的老鼓手拍打,指挥和掌控着整个舞蹈的节奏,而4个公鼓手则围成外圆,应母鼓鼓点敲打。公母黄泥鼓配合表演,外围还伴随着一队男女歌手手执花巾跟随鼓队跳转,同时还会加入唱盘王歌的内容,边唱边绕着舞队缓步而行。歌曲内容主要是反映祖先历史和劳动生活的盘王歌,歌曲有单声部的歌唱形式以及二声部歌唱形式。

瑶族长鼓舞是集瑶族舞蹈、音乐、服饰、道具和民族信仰、民族传说于一体的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长鼓舞(黄泥鼓舞)参加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化进万家”非遗展演活动。2021年,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中学、桐木中心小学等全面开展非遗项目长鼓舞(黄泥鼓舞)进校园活动。2020年,以长鼓舞文化创作的金秀大型原创瑶族歌舞剧《黄泥鼓之恋》入选“首届中国-东盟文化艺术周”展演剧目。由梧州学院和广西群众艺术馆创作的舞蹈作品《长鼓悠悠》获得2021年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类甲组一等奖、优秀创作奖、广西第十一届音乐舞蹈比赛创作金奖及“红绣球”广西舞蹈创作作品展演作品奖。

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此起彼伏,阵阵长鼓声震撼心灵,它打破了时空,连接着现在、过去和未来,传递着瑶族人民深厚的民族情感,这是对家乡的眷恋,也是生命的延续。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