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宏大的议题。李云华创作诗歌的本意,也许是想记录生命历程,但一首首记录各个事件的诗歌诞生,诗歌便成为生命另一种意义上的延续。
读诗集《旧日的足迹》,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诗人怀揣着真挚的情感,将他所经历的生死离别以诗呈现。从内容看,不管是《绳子》《乡村之夜》里的对话,还是记录儿子生日的《2022年冬至》,或是《冬夜》里的家长里短,又或是《昙花》《妈,爸爸呢》思念父母的深情,都是生活的真实记录。从语言看,《绳子》的“呗侬啊”,以及《乡村之夜》里的“老板还以方言,内落,懂得密沟/哏苍温吧/内,老板是贝侬,呱嘛哏喽”,这些看似难懂的文字,其实是诗人还原日常生活中使用壮语交流的场景。又如《2022年冬至》中的对话:“爸爸早上好/儿子生日快乐”,用聊天式的口吻和简洁质朴的语言,把零碎细小的生活片段记录在诗中,使人感到熟悉和温馨。而《冬夜》里的“人们围着火锅/家长里短/你浓我浓——作为谈资/你我都未能幸免”,以及《月光住进了村子》的“乡亲们并不知道/所以他们都不说/他们桌上的谈资/除了酒/永远都是庄稼长势良好”,描写人们在年节或农闲的生活图景,寥寥几句,热闹的生活画面便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仿佛你我就置身其中。生命无限恢宏,也无限渺小。平淡又简单的事件,若无这般记录,恐怕很快就被时间之河冲淡磨灭。
李云华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想象,如将“石头”这一意象赋予丰富的内涵和诸多的身份。在他的作品中,石头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他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和寄托乡愁的载体。在《另一个自己》中,石头化身为难以逾越的障碍,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压力和误解中的挣扎。“流言蜚语笼罩整座森林/翻山越岭走不出每一个包围圈/歌声里的音符挂在悬崖峭壁/我的柴刀砍在石头里”,诗中描绘了“我”深陷困境但挣扎奋斗的景象,说明“我”在复杂现实的环境中虽然受到了误解,仍然怀抱希望努力改变现状,但障碍却难以逾越。石头般的困难虽然难以跨越,但是它所象征的坚韧和不可动摇,凸显了个体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面貌。在《陇而屯》里,石头变成了游子的化身。“多年以后/还是石头的模样/母亲弥留之际对我说/你是我小时候打水漂的石片/水花稍纵即逝/而你却用一生来寻找归途”,石头的奔跑和飘散,正是游子在外漂泊和对家乡记忆追寻的写照,传递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归属感的渴望。这样的艺术实践,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在石头这一意象中,感受到了生活的重压、人生的坚韧以及对家乡的深情。在诗人的诸多诗作中,除了“石头”,还有“茅草”“月光”等等,这些日常事物和景象,诗人都赋予深层的意义,从不同的意象描摹反衬诗人内心无尽的思念和不可磨灭的记忆。
李云华的诗歌还深刻体现了他对生命百态的敏锐洞察力和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如《旧日的足迹》是他这些思考的集成之作,其中包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人生价值的反思。“那些踩在雪里的/将被春天铭记/那些踩在田地里的/将被庄稼包围”,踩在雪里的足迹,或深或浅,也许被更大的雪覆盖,也许在阳光下向远方延伸,而满目的洁白更像一张无边的白纸,留存白纸上面的足印赋予了生命的意义。我们常说人生苦短,一生的奔波劳碌也许并不遂愿,但努力的一生并不缺乏诗意,像那些踩在田地的足迹,被庄稼包围,只要付出就必定有收获或收获的希望。“旧日的足迹/每一步/都深吻着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土地/都滋生着美好的记忆/经常被忘记/不时被唤起”,这是诗人对人生过往的理解和阐释。我们每一个人何曾离开过土地,滋养人类的每一寸土地静静地留在原地,并不奢求每一个人时刻都记着她,相反她像旧日的足迹一样经常被忘记,不时被想起而已。
作为一个诗人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诗人不断自我审视和自我反思,从而对生命拥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知。在《镜前语》中,诗人通过自我和镜中人的形象,探讨了身份、自我认知以及外在形象与内在自我之间的矛盾和差异。在诗中,镜中的人被描绘为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存在,他拥有诗人所没有的特质,如忧郁、洒脱、细腻和执着等。这些特质可能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或者是诗人渴望得到的品质。诗人通过与镜中人的对比,表达了对自我认知的怀疑和对理想自我的追求。最后,诗人认为镜中的人也在注视着镜子外的“你”,并且也在试图说服自己,镜外的人不是他自己。这种对称的结构强化了自我反思的主题,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自我认知的永恒探索。在《问心》中,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提问“你从哪里来/为何而来”,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所谓的“心”既可以是地球的心——即生命的起源,也可以是人类的心灵——即人类的欲望。地球孕育了生命,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的资源,使得人类能够从河边磨刀的石器时代,发展到建造长城的古国文明,再到郑和下西洋的东方文明,这一系列的发展展示了人类文明的演变历程。最后,诗人再次提及“人类的心”,暗指人类内心的欲望与冲突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挑战。
李云华的诗歌作品不仅深刻反映了生活的现实,也深入探讨了人生的哲学,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洞察生活、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深层意义。正如丘文桥在诗集序言中所说,李云华深谙诗歌诗性的哲学思想,这种沉浸于诗歌现场的精神漫游和心灵对话,带有自身生命体温的自由诗思,符合贺拉斯在《诗艺》中所强调的“作家意识”,实现了“诗人的目标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或者是给人以快感和对生活有用的准则”,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因此,生命的延续不仅仅只是拥有血脉相连的孩子,诗歌也是生命体验的传递和延续。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既是文字的运用,又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之一,同时也是个体生命经历的一种表达方式。
每个人生命中独特的故事和情感,通过诗歌这一种抽象而又简练的语言,帮助人们表达那些难以用日常语言描述的复杂情感和深层次的思考。因此,诗歌是生命体验的一种延续和深化。在诗歌中,读者能够找到共鸣,找到理解,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 黄琛霖,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