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隆林壮族八音坐唱
金秀“摆迓圣”习俗
南丹白裤瑶年街节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3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隆林壮族八音坐唱

▲排练。曾书奇 摄
▲隆林壮族八音坐唱乐器主要有笛子、三弦、马骨胡、葫芦胡、小马锣、小鼓、小镲、木鱼等8种乐器。韦德华 摄
▶隆林壮族千人八音比赛。曾书奇 摄
 

2022年5月,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暨隆林各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隆林壮族八音坐唱交流活动在隆林建成山庄举行,活动共有隆林新州镇、者保乡、克长乡等20个民间八音艺术团体参加。现场,乐器合奏队伍整齐排列,随着铜锣声响起,唢呐声、笛子声、击鼓声附和,声音此起彼伏,悦耳的曲调从隆林姑娘的口中缓缓而出,声音干净唯美,让观众耳目一新,记忆尤深。隆林壮族八音坐唱,其中“八音”是因用金、石、竹、匏、土、革、丝、木等八类乐器合奏而得名,主要含笛子、三弦、马骨胡、葫芦胡、小马锣、小鼓、小镲、木鱼等。“坐唱”则是在八音演奏中有人专门坐着唱歌,又有人专门念词的一种辅助性说唱形式。2016年,隆林壮族八音坐唱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隆林壮族八音坐唱,是指流传于广西隆林、田林、西林和贵州兴义、安龙、册亨等县市壮族、布依族地区的传统曲艺。壮族八音坐唱又称壮族板凳戏,八音坐唱简称“八音”,又叫“壮族八音”,贵州等地称“布依八音”。据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编写的《岭外代答·平南乐》记载:“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到明末清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记载:“八音者,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广州有之”,课件八音发展历史悠久,早已融入百姓生活。壮族八音始于宋代,隆林壮族八音兴于清代,盛于清末民初,当时雁江镇一带,因水路畅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伴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农村举办的婚嫁、祝寿、新居落成、迎宾、葬丧等红白喜事活动,为了场面热闹,都喜欢请“八音队”(旧时称唢呐队)吹奏,可见十分盛行。在1715年左右,在雁江镇和济村,以杨朝运为主,发起建立和济村唢呐队,吹奏曲目以壮师剧音乐为主。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广东粤剧班频繁进入广西,和济村唢呐队在原有壮族民俗吹打乐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广东音乐精华,逐渐发展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雁江镇和济村八音”文化品牌。随着时代发展,隆林民间逢婚嫁、祝寿、葬丧等红白喜事等都必请八音队,逐渐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民间活动,是壮族民间民俗吹打乐的一个缩影。

壮族八音主要在民间发源。初期主要是单个乐器,之后发展到“三音”“五音”,最后发展到“八音”。最初用于演奏山歌,后来用于家庭歌会伴奏,其中八音乐曲就是由山歌演变而成的,后脱离了山歌独立成型。这些与山歌相同或相似的八音曲调又叫《正调》《正板》《正音》。由《正调》衍生出来的曲调又有《迎客调》《敬茶调》等。有的八音乐曲以地名来命名,如《岩茶调》《冷水调》等。八音唱词也是由山歌唱词提炼而成,例如《八音敬茶歌》就是壮族家庭歌会《出嫁歌》中的歌词。

八音坐唱表演形式主要先以乐器演奏一段引子,然后由念颂词人发问,接着全体演员回答,例如:念颂词人说:“今天这家起新房,是我们的亲戚家,是不是?”大家回答:“正是”,接下来才正式演唱。演唱中,一般是乐器演奏一段,念颂词一段,反复多次,直到把所有的颂词念完为止。八音也有乐器和人声混合演唱的,当唱到动情时,常常是演员和观众一起唱。演奏旋律古朴流畅,坐唱曲调优美悦耳,时而热闹沸腾,时而感人催泪。

近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开展八音坐唱比赛活动,并与贵州等地各村屯开展八音坐唱交流,共庆新春佳节。壮族八音坐唱已成为各地间民间艺术文化交流的项目之一。2019年,作为广西代表性的曲艺形式之一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每逢新春之际,隆林各村寨都齐奏八音,随着悠扬动听的旋律,唱出对新春的喜悦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也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品牌活动。八音坐唱就如隆林人们心中永恒不灭的经典旋律,欢歌唱出幸福路,八音奏响中国年。

□ 覃雅妮 覃湘湘 梁珍容

桂风文韵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