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服务大局为着力点丰富创建的载体,以服务群众为着力点丰富创建的抓手,以彰显时代风貌为着力点丰富创建宣传方式,重点深化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举措新思路新内涵,全市呈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石榴花开美邕城”的崭新面貌。2016、2021年,南宁市连续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荣誉称号。
重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民族团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一是全域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覆盖面拓展工程。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场所、进连队、进商业街区、进家庭等“九进”的基础上,探索推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文明创建”等共建模式,打造一批窗口行业、商会非公经济组织和律师行业等新经济组织创建新品牌。截至目前,南宁共有14个(次)个国家级和72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97个市本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二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聚焦传统节庆。每年精心组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及“绿城歌台”系列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活动、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等文旅活动,促进各民族深度交融。推进语言文字共通。实现全市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全覆盖,以社区民族之家为依托,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如中华中路社区与广西民族大学合作,在社区建立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办民汉双语课堂,为社区新疆籍等少数民族群众教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三是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间建设。立足分片区、分业态,依托大公园、大广场、大码头(临港/临空)以及大项目、大产业、大平台、累计建设8个南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1个主题影院、1个众创云平台、1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个主题公园,130个“同心文化载体”,指导各县(市、区)建设12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基地。打造南宁方特东盟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南宁方特)文化交流中心”、老南宁·三街两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南宁三街两巷)融合中心”等具有首府地域特色的示范单位,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发展增添新形态,注入新动力。
重点深化实施“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一是以“增进了解 深化友谊”为主题,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持续办好跨区域、边境地区、城乡各族青少年“石榴花开一家亲”“书信手拉手”等交流活动,每年开展各类交流联谊活动1000多场次,各族青少年参与互动超百万人次。如民主路小学连续三年承办“石榴籽一家亲”广西、新疆、西藏三地少先队主题云队会,三地少年儿童“云端”相聚,互赠礼物、互送祝福。2022年8月,由南宁市民主路小学教育集团申报的“石榴籽一家亲”少先队员“手拉手”交流活动成为广西唯一一个被国家民委确立为2022年“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试点示范项目。二是以“留得住、融得进、能发展”为宗旨,实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进一步深化提升广西首个服务来邕各族群众“一站式”服务平台——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工作内涵,持续探索创新提升“13456”(即“一个中心、三级网络、四项制度、五支服务队伍、六项服务内容”)城市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南宁模式”,2023年以来共接待各族群众650余人次。围绕就业落户、就医就学、房屋租赁等需求,为各族群众提供更高效的便民惠民服务,如依托网上“邕抱南宁”直播招聘节目,2023年举办毕业生双选会、留桂就业计划专场招聘会等17场,提供就业岗位1.7万个,吸引求职者超7400人;统筹推进4条少数民族创业街、29个创业孵化站,孵化了38名少数民族创业型“小老板”和创业先锋。三是打造“老友南宁”文旅品牌,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20家文创企业组成的老友有礼,打造齐聚“非遗+商品+美食+文创”的老友市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依托青秀山、园博园、“三街两巷”等旅游景区,打造一批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举办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吸引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和8个东盟国家15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相聚南宁,约7万余人次参与,推动了各民族传统文化汇聚邕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
重点深化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系现代化水平。一是将民族事务纳入社会市域治理。以“党建引领+综治实战+网格管理+数字赋能”的网格化工作体系为指引,以市县乡村四级1975个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重要依托,筑牢网格治理防线,确保民族事务治理有人抓、有人干,依托南宁政法综治“云数据”应用平台。强化信息资源共享、共联、共通、共融,为社会和谐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保障。2019年以来,全市通过网格收集各类信息3.1万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5万余起,协调解决实际问题1.2万多件。二是加强民族法治宣传教育。发挥好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法律援助中心作用,组成“红石榴”法律援助小分队、“红石榴”法律宣讲队,开展送法进乡村、进社区等。2023年以来为约1200名各族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服务80次。在南宁广播电视台990新闻台普法专题栏目《说法讲理》中制作一期民族团结专题节目,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形式,让民族法律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是创新群众参与民族事务依法治理模式。通过搭建各族群众协商议事的平台,提高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实现“邻里事、邻里议,邻里忧、邻里解”推进基层治理模式创新。例如南宁市江南区改革创新推行“逢四说事”协商工作机制,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每月逢4日、14日、24日或星期四,定期、不定期组织各族群众代表、物业公司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共同协商解决各族群众关心的就业、医疗、教育等热点难点问题。“逢四说事”工作法推行以来收集各族群众社情民意700多条,解决并反馈172个问题,惠及社区群众1930多人(次),社区矛盾纠纷数量下降了40%,各民族群众互嵌融居的和谐氛围日益浓厚。该工作机制先后被评为南宁市优秀改革创新项目、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