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美,累不累?”“有你在,干什么都不累的。”“以后我不会让你吃苦,相信我。”“嗯,我永远都相信你!”侗寨群众喜爱的传统侗戏剧目之一《珠郎娘美》正在上演。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大山深处的侗寨,古朴简单的戏台,台上三两人,一唱一和,一步一走,形象生动,引人入戏。每每侗寨里敲锣打鼓,准备侗戏演出,各家各户都会自带板凳集合在村寨的中心戏台,期待着好戏开场。侗戏是深受侗族群众喜爱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2006年,侗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侗戏,侗语称“戏更”,是受到桂剧、彩调剧、祁剧等地方戏曲的影响,在侗族叙事大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独特剧种,是侗族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华优秀传统剧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行于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以及湖南省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区。侗戏约在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形成,发源于贵州省黎平县腊洞村。创始人吴文采能编能唱,热爱侗族文化。在侗寨引入汉戏《梁山伯与祝英台》《毛洪玉英》演出时,吴文采听到侗族群众说,如果能用侗话演唱就好了。于是他苦心钻研,创始了侗戏剧本《梅良玉》《凤娇李旦》等,由此侗戏有了发展雏形。在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随着侗戏的民间戏师张鸿干根据侗族民间叙事歌改编成侗戏《金汉列美》,标志着侗戏由改编汉族故事为剧本逐渐发展为融合侗族人民生产生活,讲侗族故事,形成侗族特色的文化载体。侗戏因此得到普及发展,并于1875年由贵州黎平县传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当时各侗族村寨都请来侗戏戏师,教授侗戏表演和台本撰写技巧,并逐渐在各村寨推广开来,发展至今。据《广西通志·民俗志》载,“侗戏最早的演出是坐唱形式,发展到后来分别上台走唱。由演员出场报身份、姓名,然后甲唱一段,乙唱一段,各唱完一段横走八字,交换位置后再唱。”可见,侗戏在广西也发展形成一套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戏剧形式。
侗戏唱腔有普通腔、哭腔、仙腔、尾腔;曲牌分为大过门、长起板、短起板;曲调有平板和哀腔。平板又称普通调,用于叙事性唱词,前有引子、起板。哀腔又称哭调、泪调。此外,在有些剧目中,花旦或丑还常采用侗歌、汉族民间曲调等。侗戏乐器包含打击乐及演奏乐,主奏乐器为二胡,还有牛腿琴、琵琶、月琴、低胡、扬琴等;打击乐器有鼓、锣、钹、小镲,但只在开台、催台及角色上下场时用以伴奏。随着群众的日渐喜爱,侗戏也逐渐丰富了它的内涵。首先音乐上有较大的突破,唱腔增加了戏腔(普通腔)、歌腔、客家腔、新腔,曲牌增加了闹台调、转台调,开台锣鼓增加了过门锣鼓和尾声锣鼓。侗戏传统剧目以《珠郎娘美》《梅良玉》《凤娇李旦》《毛洪玉英》《刘高》《孟姜女》《秦香莲》等为代表,编演的现代戏有《侗家儿女》《民族团结的花》等。演出时间短则一小时,长则五至七日。演出时,戏剧演员身着佩服,佩戴侗族首饰,以侗语演唱。语言生动,比喻形象,与音乐紧紧吻合,朗朗上口,清晰明快,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2019年,三江侗族自治县举办第五届侗戏会演。2022年,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举办中元节侗戏会演。侗戏深入侗寨千家万户,融合新时代树立文明新风等工作,通过独有的侗戏开展各类文化普及与文化宣传,得到侗族群众的认可和喜爱。那一台台侗戏,讲述一个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桩桩英勇的英雄往事、一段段神奇的民间传说,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深深烙印在侗家人的心底,滋润着侗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