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积淀的文化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升华的精神谱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奋进新时代、谱写新篇章,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新局面指明了工作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要准确把握、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画好“同心圆”,奏响“协作曲”,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共同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牢牢把握主线,夯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成果、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保障。广西要聚焦这一主线,锚定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目标任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大力传承弘扬黄文秀、黄大年等先进模范精神,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心性、积蓄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注入更多广西元素。挖掘提炼广西各民族在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团结奋斗的时间记忆、事件记忆、人物记忆、成就记忆等形式与载体,不断挖掘各民族团结奋斗的鲜活影像,不断唤醒中华文化元素的共同记忆,不断丰富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意蕴。要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丰富创建形式、创新方法,坚持重在基层、重在交心、重在行动的理念,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等项目载体作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相互融合促进。全面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创建嵌入式居住示范社区,打造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点,增进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情感纽带,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瞄准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激发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内生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共同奋斗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激发各族人民共创美好生活、共享时代荣光的内生动力,确保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要立足广西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发挥广西特色资源优势和沿边临海的区位优势,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广西农林资源优势,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建设,巩固提升广西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展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渠道,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连接稳就业促增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民族发展差距的重要纽带。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健全防治返贫监测机制和低收入群众持续增收机制,着力补齐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短板,坚决办好民生事业,使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确保在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统筹发展与安全,营造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安定环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也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保障。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守好祖国“南大门”,是党中央赋予广西的重大使命和政治责任。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扎实推进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六大工程”,引导各族人民在守边护边中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要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全面建设边境地区社会风险防控体系,强化智慧边防、数字边防,建立健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机制,形成党政军警民共同发力的强边安边固边新格局,有力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要优化沿边城镇空间规划,强化对边境村屯振兴的专项资金扶持,提高边境村镇吸引和集聚人口能力。要推进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路水电气房等项目建设,完善教育、医疗、乡道、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设施,取消或降低边境县市的资金配套要求,减轻财政自给的“压力石”。要逐步提高边境居民福利和收入水平,建立普惠性公共服务政策、兜底救助体系、综合性社会保障政策等相结合的多维政策扶持体系,提升福利水平,增强获得感。制定边境地区人才特殊支持政策,提高工资待遇整体水平,对紧缺专业人才在个人待遇和成长上给予特别倾斜。逐步提高边民生活补助标准尤其是脱贫户的生活补助标准,加大对边境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持和兜底力度。在边境地区护边员、护林员、护路员等公益岗位岗位设置上予以大力倾斜,稳步增加边民就业收入,促进边疆稳定发展和边民安居乐业。
(作者:王红梅,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覃娟,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