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万大山的山民们,对于大自然的风早已习以为常。有酷烈的风、和煦的风,有熏风、冷风,有青苹之末,也有尺幅波澜。当然,破坏力极强的当数台风。风和六万大山像两棵古树,一高一矮地生长在岁月的河边。聚拢在周围的,是无边无际的岩石,挺拔的松树,成片的灌木以及林下窜走的动物,还有山窝大草鱼,山溪边的野茼蒿、蒲公英和马齿苋。看不见的风,让它们爬满六万大山的斜坡,以各种造型向着远处蔓延。
在六万大山中的广西历史文化名村大车坪屯,我有幸看到了风的无形雕塑——北部湾畔一个客家村庄的百年发展简史。大车坪是玉林市博白县西部永安镇新祥村与浦北县月光村交界的一个村庄。村庄有上百年历史了,是个南方典型的民居,依山而建,三进祖公厅,大门前是令人赞叹的69级台阶,台阶下是一块宽阔的地坪。地坪外是发源于界牌岭蜿蜒东去的黄沙水,它就是南流江支流水鸣江的源头。上百年的房子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沿几十里黄沙水一路呼啸而来的风来到这儿,被屏障似的山脉阻断,凝固成一级级布满青苔印记的台阶,成为房子上面鱼鳞似的瓦片。山溪高大的橄榄树,西北面的枝干都比东南面的修长粗壮,直把粗砺的山风化作翻飞的叶片。
“大车坪”的意思,村民解释为能种木薯作物的大坪。“车”指的是木薯薯梗。因为木薯梗是个“7”字型,收获时节,小孩就地取材,一个个手推木薯梗,在林中小道快乐前行。很多年,山里人靠种木薯等杂粮维持生活。及至改革开放前,木薯还是永安镇的特色产业。
大车坪人以冯姓为主,据记载,他们是谯国公广州刺史冯宝的后裔。迁徙到大车坪的先祖冯懦瑄一路寻到永安镇的黄沙水一带,饥饿难忍,迈不开脚步,就地在黄沙水的桞埇麓结庐安歇。几间茅屋,人疏影只,远山的通天山路偶有马帮盐夫孤独的声音传来,原野更显得空寂异常。几经搬迁的冯懦瑄又动了搬迁到大车坪的念头。祖先告诉他,只要有迈得开的脚,就会有活路。历史上,客家人就靠着自己的双脚写下不屈的迁徙史。
大车坪文盛武蔚,走出了民族英雄冯子材,武举冯如秀,作家冯三四,大学教授冯诗松等,客家人“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爱国爱乡”的古训,在时光的车轮中世代传承。
大车坪人——新祥村支书冯德彩在一次会议上分析:我们村是长寿村,为什么长寿?因为山脉绵绵,高峰耸立,森林茂密,四季气候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很好。我们要走康养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打响长寿村品牌和博白的香格里拉品牌,保护和开发大车坪传统文化古村落,文旅结合,带动八角、草鱼、橄榄、竹笋等特色产业,这样我们乡村振兴的道路才行稳致远……大车坪像全中国其他村庄一样,又站在历史的风口上。
在博白县西部六万大山的崇山峻岭之巅,起风了,我却感觉自己成为风的一部分,整个身心都在激发磅礴的力量。不止如此,依山而建的散落村庄,也在风中留下勇毅前行的清晰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