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年味越来越浓,打糍粑、做美食、杀年猪……家家户户都忙开了。
打糍粑是瑶族的传统习俗,寄托着全家团圆、邻里和睦、生活幸福的美好心愿。糍粑有团圆、甜蜜之意,是拜年时必备的礼物。一大早,恭城镇庄埠村就热闹开来,左邻右舍聚集在一起,忙着洗米、蒸米、打糍粑、捏糍粑,欢欢喜喜,热热闹闹。
打糍粑,过程看着不难,但是个力气活儿、精细活儿。首先,需要提前一晚将糯米浸好,然后把糯米放蒸笼里蒸熟。瑶胞喜欢用柴火蒸,这样蒸出来的糯米饭有一股特殊的香气。待糯米饭蒸熟后趁热舀出,再倒入特制的石臼中准备捶打。捶打糍粑十分讲究,由2至3人手拿木槌,在石臼边站好,先是用力捣糯米饭,直至捣得看不见饭粒便可以开始捶打。瑶胞喊着号子用力捶,一上一下,交错用力,待糯米饭完全烂成泥状后,再将其转移到做糍粑的台板上,其他人便开始分工合作。
糍粑的成型要经过切、摔、挤、拨、搓、按、捏等一系列操作。手上沾上食用油后,捧起其中一团糍粑,先在台板上轻轻摔打几下,这是为了增强糍粑的韧性,然后用手在糍粑上揉挤出一团小剂子,拔下小剂子后在手心搓成圆球,再把力气积聚在虎口处将其按扁,最后用手指轻捏或将手指弯曲,用手背按压使其成圆饼状,一枚枚软乎乎、糯叽叽的糍粑就成型诞生了。
瑶胞喜欢用炭火煨糍粑,在焦香的糍粑撒上一勺白糖,送入口中,糯米的口感又滑又粘,焦脆的外皮夹杂着炭火的香气,内心好不满足。一枚小小的糍粑,是童年的回忆,也是友情、亲情的纽带。
(李茂香 蒙潇翔 周 云/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