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层层大小不一的田亩,从山脚直至山腰呈梯级状分布于山岭间。田里都蓄满了水,从高处望去,这些水田仿佛仙女们因举行选美大赛上妆卸妆而置于大地的一面面巨大透明的镜子,又仿佛超级画师们举办的别出心裁的画展而置于山岭间的一幅幅巨大的水墨丹青。晶莹剔透,美艳如画。以此形容这些田亩给人的观感是不为过且恰如其分的。所不同的是,这些镜子或者画面,会时不时地漾起一些圈圈点点的波纹,那耀眼的粼粼波光令人眩目也令人遐想,而波心,正是田里的禾花鱼浮出水面换取氧气的刹那打破镜画平静的触点。
禾花鱼
再过两天就是十六坡了。走在田埂上,梁志新不觉又在脑海里对今年坡会自家预备的东西作了一番疏理。烟熏的腊肉、腌制的酸鱼酸肉酸鸭自不必说了,那是每年坡会佳节餐桌上所必备的,摆个三五桌盛宴都绰绰有余。至于开田捉鱼活动,是留待六月六的闹鱼节呢,还是这十六坡就进行了?梁志新对此颇为犹豫。他家的禾花鱼,部分是去年开春时放养的,部分是去年夏粮入库后增补的。去年夏收时,田里的鱼给捉了部分留了部分。驻村指导员见状便劝梁志新说,老梁种的田多,早造收割了,田便要闲置一秋冬,现在田水丰沛,与其闲着,不如全灌满水再添加些鱼苗。一田两用,实现最大程度增收。老梁听了觉得确实很有道理,于是便有了时下这般景象。
大苗山里,山高水冷,日照时间不长,水稻种植也只能一年一造,其余时间和季节田亩便都闲着以致杂草丛生。就着插秧时候在水田里放入鱼苗,水稻扬花抽穗后,零落于水田的稻花,便成了鱼儿最好的食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鱼儿还是清除庄稼虫害的卫士。夏收时,稻谷入仓,田水放干,稻田里满眼都是只靠山泉水、稻花和昆虫养大的白花花的鱼儿,一条条全都长得那么的匀称而肥美,在阳光下活蹦乱跳、金光闪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这大苗山里产出的鱼儿,便是远近闻名的“禾花鱼”。
禾花鱼的鱼苗主要是鲤鱼。禾花鱼养殖,在大苗山颇有历史,是大苗山区的传统附着养殖业。过去始终零零星星的不成规模,而且每年的养殖期也仅随同于一造水稻种植期而已。后来人心思变。用老梁的话来讲,不这样子养殖行吗?今非昔比,那时候的大苗山可不比如今,山高路陡,交通阻隔,运输全靠肩挑背扛,养殖业所需要的原材料运不进来,规模化养殖根本搞不得,所以只能小打小闹地就着水稻种植养些小鲤鱼了。现如今,公路、电力、通讯都村村通了,缺水的苗寨也都建好了人畜饮水工程,山腰上的旱田也都实现了长年灌溉,禾花鱼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才具备了完整的条件且落到实处。
近些年来,为了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大苗山兴起了外出务工潮,村里的青壮年男女都外出打工了。一去经年,没了主劳力的家庭便大片大片撂荒农田,老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瞅着春节团圆的当儿,老梁逐个登门拜访,硬是把那些丢荒的良田给包了下来。一开始,老梁的禾花鱼养殖也和传统养殖一样,一造水稻一期鱼,后经驻村指导员建议和帮助,老梁的禾花鱼养殖才总算走上了产业化道路。
这期鱼养得不错,个头都不小。这坡会里就开田放水捉鱼,让大伙都乐一乐,开开心心地赶一赶家乡这盛大的民族节日。老梁经过仔细观察水田里禾花鱼的长势,作了决定。
这时山岚早已散去,放眼望去,绵延不绝的群山明净而艳丽。踏着明媚的春光,老梁沿着层层叠叠的田埂脚步轻快地走下山来。
达配吉·桑啰咧
春天的苗寨是迷人的,而春天苗寨的月夜却更加迷人。每每晚风起,百鸟归巢,风过林动,飞禽齐鸣,山野便上演了一天中最为热闹一幕。这热闹持续了一小时左右,夜幕便铺天盖地地拉开了,四下里归于宁静。这时一弯新月高挂树梢,一些不知名的昆虫开始振翅鸣叫,那清脆的虫鸣和着小溪流水叮咚和鼻息般飘过的夜风声线,让整个苗寨显得更加安宁了。
溪流欢蹦乱跳地从山间一路匆匆奔来,在大盘村口平缓处绕了一个弯,形成了一湾清澈见底的水潭。水潭四周长满了牛筋树、梭椤以及一些叫不上名的绿植,过江龙则顺着潭边石壁自顾自地野蛮生长,潭边浅水处十来个洗磨得光溜透亮的大石头一例排开,整个水潭仿佛一个巨大的天然盥洗盆。每到夏日,这里白天便成了孩子们戏水的乐园,晚上则成了成年人的大泳池了,其他时间,全留给妇女们,任由她们在这里洗衣捶布。
月华如水,梁彩云和众姐妹们各自提着一篮子自个儿亲手编织并浸染好的“苗布”,有说有笑地来到“盥洗盆”旁。她们坐在石块上休息了一会,便绾起裤脚撸起袖子走进清凉的溪水里,那水样的肌肤在月光映照下显得更加白皙水嫩了。姑娘们把篮子里的布匹全部浸入水里,用脚踩住,约摸十分钟后捞起来置于石块上,然后用油茶树做成的木锤不停地捶打,“咚咚”声顿时响彻山寨回响于空谷绵绵延延地不绝于耳。捶洗了近两小时光景,亮布的捶洗环节便告一段落。彩云直起腰身,抬头望月,轻轻地唱起歌来:
月亮光
天籁响
溪水淙淙向远方
去年梯田稻子黄
谷物已然入粮仓
新岁春风拂苗岭
遍地繁花分外香
了却农事忙
心情多欢畅
家乡月夜静
捶洗亮布到溪旁
梁彩云一曲方罢,众姐妹便齐声唱和道:
达配吉·桑啰咧,亮布用来做嫁衣,可是谁又曾想到,它得经过几道道的捶啊几道道的洗?
他日做新娘,告诉新郎官,亮布盛装不一般,捶捶洗洗,洗洗捶捶才闪亮。
众姐妹一唱一和,然后便嘻嘻哈哈地逗起彩云来,问彩云如意郎君在何方,几时发喜糖?梁彩云被逗得脸红耳赤,直说亮布做的盛装,节日也都穿,且看亮布盛装人,全站田埂上。说完便跑到岸上,面对村庄接着唱到:
木楼下
山溪旁
叮叮咚咚捶布忙
苗布捶得密又亮
打扮苗家好姑娘
绣针细
彩线长
裁好苗布做衣裳
新做衣裳穿身上
好待坡会赛踩堂
众姐妹又齐声唱和:
哎呀呀,亮布做嫁妆,将别爹和娘,父母养育恩,时时挂心上,一念心慌慌,再念泪潸然。
——呀呜!呀呀呜!达配莫难过,达配莫心慌。亮布捶洗好,快晾衣竿上。流水不回头,且惜好时光。亮布盛装穿身上,赶坡又踩堂。寻到一个金龟婿,牵手拜高堂。呀呜!呀呀呜——达配莫难过,达配莫心慌……
听到众姐妹悠扬婉转的歌声,村里的后生便知道亮布已捶洗完毕,便一路吼着大嗓门赶来帮忙。后生们提起盛满亮布的篮子,牵着姑娘们的手,迈着轻快的脚步朝着村口的晾衣坪走去。
坡会
在大盘苗寨,梁志新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自家的闺女出落得既标致出众又聪明伶俐。虽说现如今苗寨也不兴订娃娃亲那一套了,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早在念初中的时候,当村里的三姑六婆看到梁彩云那姣好的脸蛋窈窕的身段,便都早早替人提亲登门造访了,但梁彩云心无旁骛,只是一门心思读书学习。真是有志不在年高。梁志新夫妇见状心里别提有多欣慰和欢喜了。后来孩子果然考上了贵阳一所高职,学的是新传媒专业,从入学到毕业,一直享受着国家的雨露计划教育专项资金扶持。如今孩子在某县城融媒体中心工作。今年坡会,为了对家乡传习非遗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事迹作深度报道,孩子便回家“蹲点”来了。
坡会这天一大早,村里的达配便精心打扮起来,她们身着自制的亮布盛装,头戴自制的簪花银饰,脸上薄施脂粉,一个个美若天仙。
太阳刚从东边山头露出半张脸,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朝大盘苗寨涌来了。进入苗寨,迎接客人的是寨门前端庄大方的达配达亨以及他们手里的盛满香甜可口糯米酒的大碗。“远方的客人辛苦了,敬您糯酒解解乏,敬您糯酒润心田,一碗敬您身体好,二碗敬您没烦恼,三碗敬您事业顺,四碗敬您乐逍遥……”伴着芦笙和苗笛吹奏,敬酒歌格外的热情豪放。如果你能喝,这敬酒歌的一二三四五……会一直唱下去,保证你喝个心满意足,朦胧大吉。
进了寨门,夹道人山人海,身披芒蒿香草脸上戴着木刻面具手上抹满黑锅灰的“芒蒿”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把那“黑手”抹到客人的脸上身上。被“抹黑”的人非但不恼怒,反而兴高采烈追着“芒蒿”跑。相传芒蒿是苗族的福神。古时候,苗 族同胞祖祖辈辈生活在崇山峻岭间,穷山恶水,野兽出没,山匪横行,是芒蒿帮助苗民驱逐野兽,抵御山匪,护佑着家园的安宁。为感念这尊福神,每年坡会节,人们都要恭请芒蒿来参与芦笙踩堂,祈求芒蒿新春赐福人间。芒蒿追着有福之人跑,人群跟着芒蒿跑,不一会儿,人流便流向了村里的芦笙坪,坡会活动开始了。
在活动现场,节目逐个有序上演。梁彩云及众姐妹身着苗族盛装,与身披绿色芒蒿草,头戴形色各异的芒蒿面具的村里后生,跳起古朴粗犷、豪迈奔放的芒蒿舞。整堂芒蒿舞由于始终保持与客人们的互动而高潮迭起。人们由衷地相信,被芒蒿福神追上和触碰到的,新年必定好运连连。
芒蒿舞之后便是田间抓鱼,这节目,意味着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田里的水排放得差不多的当儿,梁志新便提着喊话器扯着嗓子喊:捉鱼啰!捉鱼啰!各位兄弟姐妹,各位亲朋好友,去年禾把家中留,禾花鱼儿田里游,有本事你捉了去,保你丰衣足食又富有;有本事你多捉去,保你财运亨通到永久。这便算是“捉鱼令”了。人们“得令”而行,纷纷脱了鞋袜,绾裤撸袖踩着田水欢天喜地捉起鱼来。尽管此时春水尚寒,但人们捉鱼的劲头却热火朝天。捉鱼的人也不贪心,一边把鱼往鱼篓塞,一边把鱼朝田埂上的人们抛掷,接到鱼的人也个个喜笑颜开,仿佛真的接到了天大的财运。
捉了鱼便烧烤。人们围坐在溪边空地上,升起篝火,然后把一条条洗净后用竹枝串好的禾花鱼就着炭火烤了起来,每个人的前面都铺着一张阔大而翠绿的芭蕉叶,上面放着香喷喷的酸肉、酸鸭、糯米饭、糯米酒以及用来蘸烤鱼吃的和着辣椒薄荷等食材的蘸料。人们吃着、喝着、谈笑着,不论相貌、不论衣着、不论民族、不论你来自何方,也不论你说哪里的方言,在这里,每个人脸上真诚的微笑,都是一把直通彼此心灵的钥匙;在这里,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得到了最直接最朴实的体现。
“打同年”是整个下午的活动。村与村之间互赠礼物。人们敲锣打鼓,燃放烟花爆竹,各村的青壮年抬披戴红花彩绸的香猪、满箩筐贴着红纸年庚的糯米糍粑、满坛子披红挂彩的糯米酒,浩浩荡荡地行走在洁净坚实的村道上。打了同年的村子,从此以后不论谁家红白喜事,都会有同年们上阵帮忙,不论哪家遇到困难遭了难,都会得到同年们慷慨解囊渡难关,而且这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兄弟情谊会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打同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晚宴时分,摆好了长桌长凳,上菜的小伙便吆喝着菜名把一道道菜次第放到长桌上,然后上酒,满桌的酒菜香气四溢,令人食欲大增。人们依次入席,欢天喜地地享用着长桌宴的美酒佳肴。
晚宴结束之后,晚会开场。夜幕降临时分,芦笙坪上灯火辉煌。像大清早一样,快乐的人们又潮水般涌向芦笙坪,观赏着他们百看不厌的文艺表演。
晚会展演了苗族古歌片段、芦笙制作技艺以及果哈、苗笛等苗族古老乐器的演奏。人们看着、听着、享受着、陶醉着,思绪万千,无不为这个古老民族的厚重文化底蕴所深深打动。
灯光渐暗,压轴戏登场了。舞台上的布景已置换成月夜、大山、古树、吊脚楼、溪涧。溪水叮咚,草虫呢哝,清脆悦耳的苗笛声隐隐约约传来。
月夜下莽莽苍苍的大山,吊脚木楼掩映于参天古树中,一条小溪绕村庄欢快流淌,溪声叮咚、草虫呢喃,万籁齐鸣,一个美丽的苗族少女在溪边浣洗亮布,可是她忘了带上木椎。少女独舞,四下张望,期待同伴快快把木椎子送来。月华如水,光影交织。这时乐舞舒缓、充满期待。
月亮渐渐升高,明月皎洁。一少女翩然而至,将木椎交给舞者。双人舞,木椎落下,水花四溅,虫鸣消失了,木椎捶打亮布的咚咚声骤起,送椎者回头作呼喊状,众姑娘加入。群舞。捶布声声,咚咚锵锵声激越而震撼。
众人忙活,不觉东方既白。
霞光万丈,日出东方。少女身着亮布盛装闪亮登场,袅袅起舞婀娜多姿。少女载歌载舞:
百鸟在高歌,山风在欢唱,
朝阳在微笑,苗妹着盛装
美艳吧,绽放吧
像鲜艳的花朵沐浴雨露阳光
像淙淙的溪流去向诗和远方
像长空灿烂的云影霓裳
像大山里展翅高飞的金凤凰
年关节庆、坡会踩堂
婚嫁大喜之日,亮布盛装
苗妹心灵又手巧
亮布织到世界上
美好生活靠劳动
万众一心创辉煌
舞乐激昂,众人伴舞,舞热烈奔放,最后舞蹈定格在孔雀开屏的造型上。静默了一两分钟后,芦笙坪上突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人们热烈鼓掌高声喝彩。这出别开生面的舞蹈剧沸腾了整个苗寨。而身着亮布制成的百鸟衣,头戴银饰凤冠的梁彩云及其姐妹们天仙般的绰约风姿,以及众姐妹们通过舞蹈展示的亮布需经反复捶洗晾晒方能发亮的制作技艺,也深深地印在了观众们的脑海里。
一位广东籍民俗文化专家如是评价:参加了大盘坡会活动,深为苗族古老而厚重的传统文化折服。禾花鱼养殖是苗族稻鱼文化的一种最直接的体现,养殖技艺简单,仅需山泉和稻花,但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却是无与伦比的;苗寨打同年,促进了村与村之间的共生共荣,促进了人与人的友好往来,这同年,可以打到全国去,打到世界去;在山村里,在这简单的舞台上,能够排演出这样高水准的《达配吉·桑啰咧》舞蹈剧,实在太不容易了,这是非物质文化遗存里开出的一朵艳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