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防城港市对标对表中央要求推动落实民族工作,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细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做到所有工作都向这条主线聚焦发力。全市各族群众水乳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档升级行动
防城港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根本方向,立足“海边山”特色,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理念,开展全域创建。市本级获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及第六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命名,所辖县(市、区)均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效显著。一是坚持选树典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防城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先后涌现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8个、模范个人13人、示范单位3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43个、模范个人92人、示范区示范单位49个、教育基地2个,市级示范区示范单位114个,教育基地22个。二是坚持拓展载体。坚持巩固拓展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宗教活动场所、军(警)营、景区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8+N”工作,大力打造伏波文化园等6个自治区级、市级“四个共同”边境文化长廊宣传教育点。三是坚持加强“三交”。组织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常态化举行中越青年北仑河界河对歌等一系列青少年交流活动,同唱中越两国友谊之歌,共铸“中越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桂滇黔等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线上线下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为各族群众提供涵盖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领域的多个就业岗位。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广西全民艺术普及日等节日为契机,打造民族风情诗画音乐会《京岛情韵》、大型原创杂技剧《英雄虎胆》、民族舞蹈《虾仔虾》等演艺精品。
实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行动
防城港市落实落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两个纳入”,深化打造“百里边关红”“千里滨海红”“万里万山红”特色党建+民族团结示范带,抓好抓实“三项计划·桂在行动”示范点建设。一是打造特色品牌。积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打造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形成“伏波文化”“侨批文化”“红领巾护界碑”“国旗街”“国旗村”“爱国戍边”等一批具有防城港特色的亮点品牌。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命名“大清国一号界碑”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边境地区常态化举行唱国歌、升国旗活动,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二是开展教育传承。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级党委(党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创建和评选工作,共培育46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三是强化社会宣传。以57个市级“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保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基地为依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传统体育活动,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并将其融入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方面。
实施新时代固边兴边富民行动
防城港市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开放体系、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保障体系等“四个现代化”取得新突破、新成效。一是加大边贸规模。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引导广大边民积极参与互市贸易,增加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助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30多个。跨境贸易转型升级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表彰,“边境贸易+”扶贫模式成为边境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示范案例、中国四大产业扶贫“样本”之一,“跨境经济助力兴边富民”发展模式成为全国59个经验案例之一,完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二是加快建设步伐。锚定建设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坚持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年、项目建设攻坚年行动和促进营商环境大提升“2+1”工程,推动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加快建设边海国际双通道,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使互联互通、贸易结算、投资合作、技术交流、人员往来更加便利。三是加强产业发展。全市已形成以钢铁、有色金属、绿色新材料、粮油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为主体的临港工业体系。港口区上榜“中国工业百强区”,排广西第一。防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自治区“十有”园区、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园区,成为广西第一个超2000亿产值的工业园区。钢铁、电解铜、精制食用植物油、发电量等产品产量排广西第一。其中钢铁全行业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成为广西第二个拥有单个千亿级产业的设区市。
实施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行动
防城港市统筹边境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资金、资源,推动各类种养产业和边民互市、跨境电商等边境特色产业发展,带领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现代化,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发挥党建引领。积极构建“海边山党旗红”党建品牌,大力打造“百里边关红”“千里滨海红”“万里万山红”特色党建带,推动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取得成效。依托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政策优势,创新推行党建互助模式,构建“边民互市贸易区商圈党建共同体”,带动边民每人每年增收超2.5万元。2022年,全市边境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6万元,其中44个超10万元、5个超50万元,边境地区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二是借助企业优势。依托国有资本产业、民营企业优势和规模优势,发挥民营资本在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活力和创造力,通过发展肉桂、八角等中药材种植产业,引导企业在农村建设生产车间,带动各族群众就地就业、增收致富,加快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争取项目支持。聚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2023年落实签约政策12个共25.9亿元,争取到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723万元,在全市建设屯级道路、产业发展等项目30个。东兴市东兴镇河洲村、马路镇大旺村、港口区企沙镇簕山古渔村3个村获命名第四批“广西民族特色村寨”,边境地区呈现出一幅“边疆兴、边民富、边关美”的景象。
实施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提升行动
防城港市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打造基层治理、守边固边的“防城港样板”。一是推广经验模式。在边境乡村组织开展“中国宪法边疆行”等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国防意识。创新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基层治理模式,通过强化八大措施、六大保障“八六工作法”,为边境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践行“共建共治”。把抓党建促固边强边兴边作为“一把手”工程,以100多公里陆地边境线为主轴,以163个抵边自然村屯党组织为阵地,推动资源、项目向边境一线倾斜,对90个边境村实行“一村一策”,打造边境沿线党建示范带和“党政军警民强边固防”示范带。将民族事务纳入综治网格化管理,确保“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办”,切实方便各族群众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推动各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让他们在防城港市“进得来”“留得下”“融得入”“过得好”。三是强化法治保障。持续推进民族领域法制建设,将《防城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条例》列入“十四五”立法规划,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市人大议事规则。积极防范排查边疆地区存在的风险隐患,出台《民族因素重大问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系列工作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控,严密防范、依法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活动。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真正扛起守好祖国“南大门”的重大责任。
(黄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