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
3上一版
 
广西文旅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引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贡献力量
资源县三举措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天峨:突出“四大创新”扎实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4年1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峨:突出“四大创新”扎实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天峨县地处广西西北部,是桂黔红水河两省(区)六县汉、壮、瑶、布依等36个民族交流融合中心区,辖2镇7乡(其中1个民族乡),总人口17.66万人。近年来,天峨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事务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形有感有效,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考核评价持续排在全区前列,呈现出“同山同水同血脉·同心同德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创新“三治”融合模式。以“共治共享”的自治固基础,构建“党建+网格+大数据”网格化管理格局,全县划分网格1668个,落实网格员2250名,常态化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实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格事尽知。成立调解委员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1635份,实现村(社区)事务民商民管、共治共享。以“定分止争”的法治强保障,实施安居乡村、智慧社区等项目。全县95个行政村(社区)均设有警务联络站(点)和法律顾问,“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均实现村、屯全覆盖。于2021年成功破获的“7·31”特大系列盗窃案,入选全国打击盗抢犯罪十佳经典案例。以“春风化雨”的德治淳民风,推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制,评选推荐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共661户,道德模范15人,最美系列人物12人。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长安家园社区创办“爱心公益超市”,引导搬迁群众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新风,增进他们的获得感、认同感。搬迁群众可通过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公共管理等方式获取积分免费兑换生活用品,用“小积分”激活社区治理“大效能”。

创新“区域”协作模式。坚持“治理同抓、平安共创”的理念,加强接壤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战略合作,共同维护接壤地区和谐稳定。以党建为统领,创新探索桂黔两省(区)六县跨省跨市跨县跨乡跨村党建模式,通过党代表履职进站、人大代表联络进站、政协委员议事进站等方式,推动乡村治理、民族事务、产业振兴、矛盾纠纷调处等实现区域动态协调和解决。建立警务联防联查机制,签订《黔桂两省(区)龙滩库区国保部门警务协作框架协议》《跨区域警务合作协议书》,实现跨区域警务全面协作,破获跨区域案件116起。建立公益诉讼协作联办机制。天峨、罗甸两县人民检察院签订《关于开展辖区内红水河协同治理及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工作的框架协议》,签发《关于红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协作意见》,共同受理红水河流域资源保护相关公益诉讼案件27件。建立纠纷案件处理无缝对接机制。天峨县人民法院与罗甸县人民法院搭建司法合作平台,在婚姻家庭、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案件管辖、审判业务、文书送达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

创新“风险”防范模式。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健全防范和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的体制机制。完善网络舆情管控引导机制。2021年以来,共转发网络评论2.1万条,引导网民正面评论1.9万条,监测处理网络不实舆情160余条,营造了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在县人民法院开设“石榴籽”调解室,最大限度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的司法需求,让群众在矛盾化解过程中多办事、少跑腿,提高调处效率。在长安家园安置区组建多语调解员队伍,发挥“熟人、熟事、熟情况”的优势,用各族搬迁群众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深入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充分利用“一村一法官”“三个五工作法”等机制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截至目前,天峨县未发生涉及民族因素的社会问题。

创新“产学”融合模式。天峨县携手南丹、乐业和贵州省册亨、望谟、罗甸等县在天峨县下老乡圭里村建设“桂黔(六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基地”,积极建设桂黔红水河(六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弘扬红水河民族文化,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在产业发展方面,天峨县种植油茶19.35万亩、“三特”水果20.1万亩、板栗11.3万亩,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1个,有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建成规模达5000只的澳寒羊养殖场5个,存栏澳寒羊1.15万只,获得全国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试点县项目,加快推进万只澳寒羊繁育养殖中心建设,创建以羊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在研学方面,开设民族融合版块、展厅、研学堂、体验室等平台,充分展示桂黔红水河接壤民族地区英雄人物、道德模范、各行业领军人物、非遗传承人的先进事迹和民族体育艺术、民族药食、民风民俗、民族农耕等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同时,以研学基地为实践阵地,常态化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民族文化产品研发、区域民族融合研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等活动,构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交流交融、互学互鉴的平台,为建设桂黔红水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蓝如帅)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