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仙回瑶族调马
首届广西狼兵古壮拳擂台争霸赛在东兰举行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1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桂风文韵
仙回瑶族调马

□ 覃雅妮 覃湘湘 莫 健
▲调马演出队在表演。
▲调马走乡村、庆丰收。
▲在昭平茶王节上,调马迎宾。
 

以山为伴,以水为邻,绿水青山间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微风轻轻拂过田间,大片大片的禾苗害羞地低下了头,只听见远处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人们也在跟着舞动起来,那是在乡间田野祈祷丰收最美的风景。“调马是仙回最隆重的习俗,从小大家就喜爱一起扎马做手工,等待着春节的到来,很有节日的氛围。”昭平仙回瑶族调马传承人周绍海回忆道。仙回瑶族乡是昭平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瑶族调马习俗起源于此地,现广泛流布于下辖的马威村、相邻的文竹镇、走马镇、昭平镇及五将镇等地。2012年,仙回瑶族调马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说,在清朝同治年间,马威村附近经常有老虎出没,影响了当地村民的正常生活,存在极大的不安全隐患。为了震慑老虎,当地村民想尽方法,用竹片扎成大马外形,外表糊上彩纸,脖系铜铃,贴上逼真的双眼,大马的四周再挂着数十个马灯(也叫花灯),放在老虎经常徘徊的地方。当老虎出现的时候,村民们便舞动彩马和彩灯,同时吹响牛角,打锣击鼓,齐声呐喊,声势极为浩大,老虎见后便逃之夭夭。随之“彩马很威风,老虎不敢再来”的说法便迅速传开,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作马威村,一直延用至今。一到过年的时候,村民们便把彩马和彩灯从野地搬回来,将他们重新装饰,焕然一新,并兴高采烈地敲锣打鼓,随之起舞,逐渐形成当地特有的调马习俗。渐渐的,虎患已去除,但每逢春节或重大庆典活动,人们都喜欢立于其中,舞动大马,并手持帅旗及各种五彩纸糊的花灯、排灯及小狮子、鱼、凤等各类吉祥物等,组成队伍浩浩荡荡排列出场,以祈求五谷丰登、平安吉祥、年年有余,富贵如意,风调雨顺。仙回瑶族调马习俗已然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一项民间艺术。

调马帅旗为三角形,牙边,一般高120厘米,底长180厘米,呈红色、镶黄色,中间有一个“帅”字,调马时由一名青年男子任旗手。凉伞,一般用红色绸布制作,直径80厘米左右,周围有裙摆,中间按一根小竹杆,由年轻女孩撑执。带马灯、赶马灯呈八角型,顶部为双层,灯体除用五色彩布制作外,其花边多,色彩艳丽,装饰复杂。调马时由两个少女用一弯形竹片挑着,走在马的前面。小狮子也用竹片扎成,外糊彩纸,由两根小竹杆分别撑持小狮子的头部和身部,颈部可活动。排灯,呈方形红色,边角上饰有彩花共18朵,宽面书写调马活动的主题,如春节拜年排灯上便写“新春大吉”或“年年有余”等字样。马灯(也叫花灯)数量最多,呈八角形,下部安一根稍长的小竹杆供撑持。马灯的边缘都用花边装饰、夜晚灯腔内置灯火,每只灯的顶部都编有故事和相应的人物、动物或器物造型,拉动其中的联动机关,这些造型便能活动起来。其他鱼、凤等造型也寓意连年有余、富贵如意。调马时,凤一般安排在最末尾,也表达美丽的结尾之意。

习俗的参与人数一般为40至上百人,内容分为排阵、串花灯和队列表演三部分。排阵主要为在急促的鼓号声中,以帅旗为先导,按照帅旗、带马灯、大马、赶马灯、凉伞、小狮子、排灯、马灯、鱼、凤的排列依次出场,在绕场一周之后,形成以马为中心,凉伞、带马灯、赶马灯、排灯、小狮子为护卫,马灯和吉祥物为主阵的表演队形;串花灯主要是在排阵完成后,在帅旗的引导下,大马和它的护卫队首先从第一排与第二排花灯之间穿过,之后,第一排花灯便尾随其后绕场一周。大马再带着他们从第二排花灯与第三排花灯之间穿过,第二排花灯也象第一排花灯那样尾随后面绕场一周。如此反复,直到所有的花灯都串完。队列表演是在串完花灯后,调马队伍在帅旗的带领下,还要完成走“之”字和穿“8”字、大圆圈等队列表演。如果是春节拜年为表示某种祝贺或感谢,大马还要带领所有的表演者完成躹躬、叩拜等动作,然后恢复到开始的排阵队形,调马表演结束。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大马要舞得活,众表演者也要和着锣鼓的节拍,做出转身、跳跃等动作,整个表演欢快精彩、场面宏大、气氛热烈。

2021年,仙回瑶族调马登上《中国之翼》杂志,历年来多次参加昭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览活动。每逢春节,在乡村田野间,总会听到那喧嚣的鼓乐声,那高大威武的大马,五彩斑斓的马灯穿梭其中,留下了许多的祝福和欢笑,村前屋后的稻海麦浪也随之翩翩起舞,共庆这美好盛世。

(昭平县文化馆供图)

仙回瑶族调马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