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桂林米粉
瑶族凿花技艺传承人赵福华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12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桂风文韵
桂林米粉

□ 覃雅妮 梁宏章 覃湘湘
▲甩粉。
▲压榨米粉。
◀桂林卤菜粉。
▲卤水选材。
▲揣团子。
 

桂林花桥位于桂林七星公园小东江与灵剑溪汇流处,据说宋代已有此桥。以桂林米粉为主线的乡愁主题作品《花桥荣记》是白先勇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事里春梦婆的花桥荣记米粉店在台北开张,一碗桂林米粉浓缩了桂台人民浓浓的乡愁,勾起了多少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白先勇曾说:“我回桂林时,早餐吃米粉,中午吃米粉,夜晚吃米粉,消夜又跑出去吃米粉,一天吃三四次!”桂林米粉作为桂林极具特色的传统小吃,深受社会大众的认可和喜爱。一碗小小的米粉,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守护着世人的记忆,它绽放光芒,温暖人心,许多文人墨客透过它将情怀变成了文字,呈现出别样的韵味。2021年,米粉制作技艺(桂林米粉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桂林当地传说,米粉最早起源于秦代。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修筑灵渠后,来自北方的秦军士兵因水土不服、粮草短缺,想出“南粮北做”的办法,把大米制作成面条状,该方法从此得以推广。据《灵川古今地名纪录》的记载:“当地有米粉店村位于灵川县城甘棠渡东南15公里灵田镇力水村南侧,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从力水村迁徙设一小店,经营米粉,从而发展成村,故名米粉店村”。可见灵川灵渠建设形成的湘桂间交通水路、古商道带来的商业机遇促进了桂林米粉的发展。明嘉靖九年(1530年),黄佐的《泰泉乡礼》在桂林刊印,其中收录有“米粉”二字。这也是中国食谱文献里迄今为止有关“米粉”的最早记录。清康熙二十二年桂林米粉载入《桂林府志·物产馔饮篇》。民国时期,桂林米粉技艺日臻成熟,出现卤菜、马肉、原汤、生菜、牛腩等多个品种。抗战时期,各地文化名人及民众大量涌入桂林,桂林米粉品牌得以广泛传播。以又益轩、艳香居、味香馆为代表的桂林米粉店,让桂林米粉各大品牌“五步一轩,十步一馆”的林立街头,从此成为风靡全城的特色传统小吃。改革开放后,桂林旅游业蓬勃发展,桂林米粉因新鲜美味、营养便捷备受大众喜爱。桂林米粉店辐射到广西、全国甚至世界多地,“桂林山水甲天下,天下米粉属桂林”,桂林米粉既是桂林人的一日三餐,也是极具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中华传统小吃。

桂林米粉制作主要含鲜粉生产、卤水熬制、辅料制作、调配出品四大步骤,包含百余道工序,以制粉、熬卤最为关键。米粉原材料取粘性、油性、米香不同的早籼、晚籼米与陈米混合,用漓江水浸泡后,经碾磨、滤水、发酵后揣揉成团,粉团入水微煮至表面凝固,再置石臼中反复舂打,力度和节奏是桂林米粉柔韧、弹爽的秘诀。将舂打好的粉料放入原木榨粉机中,依杠杆原理,均匀施力,压榨成粉条。此方法制成的桂林米粉新鲜亮白、滑而不粘、韧而不硬、软而不糜。桂林米粉的卤水主要取八角、茴香、肉桂等数十种香辛料依秘方配制,加高汤熬制,味道香浓,鲜而不腻。秘制配方各家不同。配菜主要有锅烧、牛肉、瘦猪肉、猪肺、酸豆角、酸笋、酸萝卜、油爆辣椒、辣椒酱、葱花香菜等。正宗的桂林米粉具有白、嫩、爽、香的特点,让食客流连忘返,赞叹连连。

2011年,桂林米粉正式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1年,桂林首批74家米粉店和米粉企业获得“桂林米粉”商标权使用授权。据悉,截至2022年末,桂林市生产、销售米粉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共1万余家,全行业年总产值约100亿元。随着米粉文化产业的发展,桂林米粉通过预包装的形式已行销全国,走销海内外。

米粉飘香解乡愁,桂林山水印我心。一碗米粉,展示桂林山水的风韵,蕴含漓江水的甘甜,解读千年的历史文化。粉的劲道,撩拨着每一位食客的心弦;卤汁的鲜香,滋润着每一位思乡游子的心田。吃一碗桂林米粉,仿佛在倾听一则动情的故事,让人久久无法忘怀。

(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