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桂平杖头木偶戏
《剪纸艺术解述中国富宁壮族坡芽符号密码》荣获装帧设计图书金奖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12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桂平杖头木偶戏

□ 覃雅妮 覃湘湘
▲桂平非遗展示所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木偶。
▲木偶戏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木偶戏艺人李国权(左)和陈皋荣(右)。
▲艺人在幕布后配唱。
 

桂平杖头木偶戏又叫傀儡戏、傀儡子,是以木杖来操纵木偶,通过木偶系列动作的演绎,结合引人入胜的剧本故事,配以表演者声情并茂的戏曲唱腔,伴着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快时慢的木鱼、锣和钹进行表演,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表演形式。自清朝同治年间发展至今已有150年历史。

桂平杖头木偶戏在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9月登上中央电视台CCTV10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被誉为民间文艺的“活态草根”。

木偶戏兴起于汉代。傀儡戏是木偶戏发展的雏形,盛行于唐代,以提线傀儡最为特色,善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到宋代,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趋向成熟,有机关傀儡、木偶傀儡、提线傀儡、铁枝傀儡等,种类繁多。至明代,木偶戏由中原向全国各地扩散。南方繁荣的经济及多彩的文化为木偶戏的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木偶戏因此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发展,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到了清代,傀儡戏迎来全盛时期。此时的傀儡戏已成为上至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下至寻常老百姓广为青睐的民间戏剧表演节目。

据《桂平县志》记载,桂平杖头木偶戏是在清朝同治年间,由北流木偶艺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将杖头木偶戏传入当地。其师从的是广东高州木偶戏,历经数代木偶戏艺人的传承创新,融合了浓郁的桂平地域特色,形成一套独有的演出程式、表演套路、演出剧目、唱腔曲调、鼓乐鼓谱等。其经常出现在当地的民间节日、民族习俗和文化娱乐活动中,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和喜爱。

桂平杖头木偶戏的演唱题材有历史题材、近现代题材;以历史传统题材居多,故事内容立体丰富,引人入胜。历史题材有《武松打虎》《薛丁山》《岳飞传》《包公传》《瓦岗寨》《岳飞传》《女驸马》《三打白骨精》《石敢当》《白蛇传》等,近代题材有《半夜鸡叫》《鹊巢鸠占》《春风夏雨》《自关门与人关门》等,现代题材有《石敢当》《南海长城》《丰收之后》《乔装缴枪》《花海记》等。短剧本可以演唱3天至一周,长剧本可以演唱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

在表演形式上可分为单一表演或群体表演。表演时可以以“爆肚戏”即兴自由发挥,也可以依据设定的剧本进行演绎。表演的木偶依据表演剧本进行设计制作,依造型结构和表演风格的不同,分做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等3种,一般长30~40厘米。道具木偶内部虚空,眼嘴也可以活动,颈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木偶外形用布制衣服及配饰对操纵的木棒进行巧妙的隐藏。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木偶在表演时表情丰富,动作灵活,栩栩如生,生动有趣,天然自如,易引人入戏。

桂平杖头木偶戏演唱用的是桂平土白话。一般以“啰”或“哪”字拉腔、收腔,含有新创的“五合腔”(即单、对、插、接、合五种),也可兼用粤剧小曲、白榄、木鱼、龙舟等唱腔。唱词朴实自然、通俗易懂,可用二句头、三句、四句头或不等句,可押韵或不押韵,可七句或非七句。曲调婉转动听,有自己独特的行腔,韵味实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木偶戏历经千年的发展,如今依然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剧表演形式。它演绎的是民间故事,反映的是生活的喜怒哀乐,容易让人民群众产生心灵的共鸣,碰撞出情感的火花。

(桂平县文化馆供图)

桂风文韵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