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伴随着紧密热闹的锣鼓声,氛围也瞬间高涨起来,只见几只个头小巧、神态逼真、动作矫捷的猫狮一会儿兴奋地跃上桌面,一会儿安静地蹲下探物,一会儿乖巧地向人群打招呼,萌萌的形态惟妙惟肖,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喝彩。这是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猫狮队带来的一段精彩表演。值得一提的是,这支猫狮队是由一群10多岁的留守少年组成,由猫狮传承人亲自教授技艺。他们自编自演,将猫狮的“小”与“灵”演绎得淋漓尽致。宜州猫狮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现已发展成一种集表演、娱乐、健身、竞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运动项目。2020年,宜州猫狮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宜州猫狮是因其表演所用的狮头似猫似狮,服饰混用猫身和狮身的颜色与花色而得名,主要流布于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洛东镇的坡榄村、石别镇三寨村等地。宜州猫狮跟舞狮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舞狮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据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乐志》记载:“常从倡者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提出了“象人”的说法。三国魏人孟康所注《汉书·礼乐志》,对“象人”一词注曰:“象人,若今戏虾鱼狮子者也。”由此可知“象人”为扮演虾、鱼、狮子的艺人,对舞狮文化有了正式的解析。据民间相传,在鸦片战争爆发后,覃文显、兰茂松(广东人)分别从今柳江县、忻城县流浪至南乡(今宜州区屏南乡)。兰茂松因途中饥饿在当地一农户红薯地捡红薯吃,农户二儿子遂与他起争执并打起架来,兰茂松动作利落将其打败。农户见状与之交谈,得知原来兰茂松是习武之人,南乡村民有尚武精神,纷纷拜他为师,跟他学拳。经后人整理、规范,逐渐发展成当地有名的壮拳。二人为提高当地孩童学习拳法的兴趣和方便乡民们在乡间小路上和窄小简陋的房间里灵活表演,发明了用竹篾编制小狮头,加入大脸(罗汉)、小脸(猴子)面具,并融入舞狮的鼓点和动作,宜州猫狮也因此形成,流传至今大约有150年历史。
猫狮的表演结合狮子和猫的动作,并融入壮拳的拳法、走步与套路,更显轻巧与灵动。由于猫狮个子小巧,一人便可完成表演。表演主要由鼓法、拳路、舞技三部分组成。鼓法按“金猫洗脸”“猫狮相会”“飞龙过云海”“猫狮捡糠”“桌上空斗”“猫狮抢灯”等套路用相对固定的鼓点引导猫狮在不同场景变换不同的表演套路。表演套路主要以壮拳套路招式行进,根据不同的鼓点、拳路以及走步,依变化进行表演,依鼓而动,按路而行。猫狮表演中将狮的性格与猫的动作融合,时而展现狮的威猛雄姿,时而展现猫的活泼灵动,把猫狮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宜州猫狮表演是当地节日庆典、拜年祝贺、婚庆娱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节目,深受群众欢迎。田野里、操场上、露台下,那些持着猫狮舞动的少年们,仿佛赋予了猫狮生命。少年们把猫狮的憨态可掬、质朴灵动表演得正如他们自身一般,挥洒自如而又充满青春活力,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近几年来,宜州猫狮作为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项目已走进河池学院等宜州区的许多学校,为文化传承与保护作出贡献。许多学校将猫狮表演当做体育运动项目,孩子们从有趣的表演中学到了传统文化知识,身心也得到良好发展。
2019年,洛东镇、屏南乡猫狮队参加了壮族“三月三”宜州民俗巡游。2021年,在河池学院办学70周年庆祝大会上,宜州猫狮惊艳亮相,震撼全场。“我喜欢舞猫狮。能够带领同学们一起学猫狮,我感到很骄傲!”现为中学生且是传承人的韦隆灿眼中露出了自信的光芒。人们相信,宜州猫狮会在更多年轻人的传承下,舞出文化自信,舞出精彩人生。
桂风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