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其龙共进海鲜自助餐之后,他执意要用他的小电驴从繁华的青秀区搭我回到偏远的西乡塘区,再独自返回他租房居住的江南区。因为夜色颇黑,路途遥远,我反复询问了他两次,主要担心他太奔波了。他却固执地回复我,决意要搭我回去。他给出的理由是,前段时间工作太忙碌,很久没有开小电驴在南宁市区兜风了,此外他还想跟我再聊聊,一副难舍难分的样子。由此可以看到,他是固执己见又不惜追求浪漫,喜欢在路上的热心肠之人。
车行不久,路过一座夜色中的大桥,看见护栏边挤满了围观之人,警察也到场了,黄其龙果断停下电驴,迅疾地说,下去看看,仿佛不弄清楚便不罢休似的。到了桥上,往下望,湖里一片漆黑,打听到有人跳湖后,黄其龙立即带着我离开。可以看出,他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似乎在为今后的写作攒下足够多的素材。他深知,没有一定的素材积累,是写不出精品优质的文章来的。
沿着江北大道、江南大道,他跟我谈起他对不同散文的理解,自然也谈到他对散文创作的追求,渴望写出有难度的散文。谈着谈着,他跟我说到他在崇左工作时做网约车司机时心惊胆战的经历。这段经历其实已写进他的散文《人潮漫卷》中。以我对他的了解,他是一位对创作极其苛刻的人,喜欢反复修改写就的文章,直到满意为止。
《人潮漫卷》刊出后,我的阅读欲望一次又一次被挑起,再一次认识到“现实比虚构还要荒诞”这一社会现象。在题材上,黄其龙已经突破了之前反复书写个人在物质上的困顿之作,那是父亲早逝后带给他的伤痛。从伤痛中走出,他把笔触伸向了他者,伸向了更广阔的隐秘世界。
这也是一篇“在路上”的散文,是黄其龙做网约车司机的天赐之作。做网约车司机,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在狭小的空间内,通过对话交谈,能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故事。黄其龙很善于观察,在众多的经历里面,通过点面结合,像细心的裁缝一样,剪裁得当,做出了一件富有地域特色的服装,但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小人物隐藏在心间最终不得不爆发出来的喜怒哀乐。这样的题材,很新颖,很丰富,很有吸引力,还没动笔就已经成功了一半。黄其龙追求有难度的散文创作,不仅是从技巧上执着追求,从题材上也是敢于突破旧题材,通过新颖别致的内容对读者造成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让读者获得新鲜有趣的阅读体验。
从内容上来说,文学的世界是不断向外延伸的,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更为熟悉,书写起来就占有先天的优势,能写出更多为外人所不知的隐秘事件、隐秘心理等。不同行业的写作者一旦写下自己所在领域的文学作品,文学的世界就会变得广阔无边。也只有这样,通过阅读,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人潮漫卷》的真实性是可靠的,同时又具有传奇荒诞的色彩,增加了更多的可读性。在写法上,《人潮漫卷》运用了时空转换、环境渲染、心理描写、人物塑造、诗性语言、倒叙、想象、蒙太奇式跳跃、制造悬念等更加立体的写作技巧,整个写作如小说一般蔓延开来,打破了传统的写作界限,呈现出当代新锐散文写作的复杂性与包容性,展现了当下散文创作斑斓多姿、求真求变、锐意进取的坚决姿态。
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当下诗歌的晦涩难懂,小说的虚无缥缈,散文在“求真务实”上更胜一筹,对现实生活的介入更直接,更深切,也更容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在《人潮漫卷》的创作中,黄其龙并没有置身事外,而是深入其中,与不同的主人公交心交情,凸显了“我”在其中的情感分量,读起来令人动容。
“我”也是《人潮漫卷》中的一分子,在做好网约车司机的本职工作时,一步步打开自己,融入到更广阔的世界当中,体会到当下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进而获得心灵上的自救。在作者重点描述的三次出车经历中,这点尤为明显。
“胖女孩就坐在副驾驶座上,她别过头来,几乎咬着我的耳朵,撒娇似的说,师傅,这首歌太老了,能不能换一首歌。”“嘿,哥,一起嗨起来。胖女孩捅了捅我的胳膊说。”一度很嗨的场面,“我”也跟着嗨起来,共同唱俗套的《广东爱情故事》,以此淡化生活中老实本分的自己,甚至想从中“获取向上的力量”。此后,“我”顿时想到三个可能到广东打工返乡的女孩所面临的窘境。从热闹喧嚣的KTV包厢走出来,三个打工女孩不得不返回城中村的屋子里,然后再回到忙碌的工厂流水线上,继续过奔波劳苦的日子。这一部分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特别传神,笑中带泪,让人又笑又痛,表现出作者超高的描写能力。
第二部分的“那一家子”写得较为隐忍,这有赖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发现了一个家庭夫妻之间的冷漠关系,预示着世俗婚姻处处面临的危机和不断走向瓦解。用作者的话说,“这个家庭的内部,仿佛鼓起的大气球,随时都能炸开,我感到极其不舒服。”
第三部分始终笼罩着神秘悲伤的气氛。一开始,作者对这位“瘦得离谱,流着鼻涕”的女孩充满了疑惧,随后“密闭的车里,我们渐渐有了交流,她说活不长了,以前不懂事……”随着交谈的深入,“我”对女孩的遭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女孩寄予了同情和怜悯。这是一个悲情的故事,作者“洞察了她内心的慌乱”,让这篇文章有了警示的效果。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说文章应该为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反映现实而作。这样的主张,对于任何时代的文学创作,都不会过时。
送我回到小区大门口后,已是夜晚十点多,黄其龙没有过多停留,掉转车头后,骑着他心爱的小电驴再次涌入漫卷的人潮中。在散文创作的道路上,我衷心期望他沿着现实这条道路,发现更广阔的隐秘世界,创造出更有难度更为独特的散文来,像一盏盏高高亮起的路灯,逐渐驱散夜行人内心的黑暗与迷茫。
作者简介
薛臣艺,1983年生,有作品在《广西文学》《青海湖》《红豆》等发表。散文《田野中有一口鱼塘》入选“中国2022生态文学榜单”,并收入百花文艺出版社选编的《中国2022生态文学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