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教
3上一版  下一版4
 
钦州坭兴陶
勠力耕耘讲坛 永葆育人初心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1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桂风文韵
钦州坭兴陶

□ 覃雅妮 梁宏章 覃湘湘/文、图
▲坭兴陶茶具成品。
▲练泥成型工艺。
▲拉胚工艺。
▲雕刻。
 

出自非遗传承人李人帡之手的精美绝伦的坭兴陶作品《高鼓花樽》让人赞叹连连,在2006年获“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荣誉。这也是中国首次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认证评审活动。钦州坭兴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四川(现重庆)荣昌陶共同被评为中国“四大名陶”,是广西极具代表性的瑰宝之一。2008年,陶器烧制技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钦州坭兴陶发展历史悠久,是历代工匠们传承发扬千年来的丝路精神,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发展史。据民国三十五年《钦县县志》记载:“我钦陶器,谅发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考民九年,城东七十里平心村农于山麓发现逍遥大冢,内藏宁道务陶碑一方,为高四尺余之巨制,旁附藏陶壶一个,此碑刻有唐开元二十年字样,迄今民三十四年,已历一千二百一十四年,可知我钦陶器历史,由来已久。”由此可见,钦州制陶工艺自唐朝时期就有。到清同治年间,钦州城内从事坭兴陶制作手工艺作坊就达40余家,最负盛名的有“黎家园”“仁我斋”“符广音”“麦兴记”“潘允馨”等。当时大部分从事坭兴陶制作工艺的手艺人,大部分聚居在钦州城南鱼寮街,设店经营,形成一条繁华的坭兴陶巷,现为宜兴巷。至清光绪年间,据台湾台北市印行《钦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李象来钦做官,曾由官家开设坭兴习艺所,在其产品的底部有‘钦州官窑’小方印”。可见,钦州坭兴陶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已享誉各地。从清宣统二年至民国十八年,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精湛并得到行内认可,钦州坭兴陶在清宣统二年参加第一次劝业会获金牌奖,1915年参加国际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黎家园”创始人黎昶春、黎昶昭兄弟合作的坭兴陶《山水花鸟》获金牌奖章,从此坭兴陶得到迅速发展,并驰名中外。

作为自治区级保护单位的缸瓦窑村坭兴陶古龙窑址,位于钦州市钦江东岸,始建于明洪武年,作为坭兴陶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坭兴陶发展的历史见证,现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保护基地。钦州坭兴陶原材料取自钦州市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先将东岸泥封闭存放,将西岸泥取回后,需要经过4至6个月以上的日照雨淋使其碎散、溶解、氧化,达到风化状态,碎土后与西岸泥按4:6比例混合,制成陶器坯料。俗话说:“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钦州特有的东西泥呈现了坭兴陶最独特之美。坭兴陶土历经取土、练泥、成型、雕刻、烧制等数十道工序之后,经烧制产生的“窑变”,所谓“火中求宝,难得一件,一件在手,绝无类同”,能偶然有极少量的坯体在原来铁红色的基础上隐约呈现出古铜、紫红、铁青、金黄、墨绿等多种斑斓绚丽的色泽,以及天斑、虎纹等精美纹路,尤其是通过工艺设计造型和画面雕刻装饰的结合,集春暖、夏绿、秋红、冬寒之灵气于一体,尽显色彩变化之奥妙,让人叹为观止,惊赞不已。

钦州坭兴陶制成后呈现出一种古朴和幽雅别样的美感,现主要涵盖茶具、文具、食具、咖啡具、花瓶、花盆、熏鼎及仿古制品等八大类。主要作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器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人帡的《高鼓花樽》《龙纹君子钟》《四神》《巡天壁挂》等,陆景平的《卜神》《壮家三口瓶》《和天下》等;多件作品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并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近年来,坭兴工匠们不断开拓进取,传承和发扬传统工艺,带动坭兴陶在新时代创新发展,并培养出郭卉、黄富盛、黄夏洪、陈梅等新一代致力于广西坭兴陶艺传承与发展的手艺人;钦州的坭兴陶艺术馆、千年古陶城也作为非遗研学和旅游的热门之地。

千年的坭兴陶发展之路,正如这陶器以器载德,以德指路,靠的是历代工匠们不竭的努力与追求,信念坚守,将这千年不灭的薪火延续。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