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柳州彩云苗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依托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族刺绣设立非遗工坊,通过开展传统技艺研究、苗族刺绣技能培训、产品设计、线上线下展示展销等推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非遗工坊为融水苗族自治县100名绣娘创造了近百万元的收入,让留守妇女真正实现“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
走进位于融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苗家小镇的彩云苗艺非遗工坊生产车间,缝纫机轧轧地响,绣娘在忙碌地缝包边。展示厅内,一幅幅用料传统、色彩鲜艳、做工精美的苗族绣艺引入眼帘,精致的绣片仿佛诉说着苗族的古老传说。
“这是蝴蝶图案,我们苗族的故事里有蝴蝶妈妈的故事,蝴蝶妈妈是我们苗族人共同的祖先,是孕育生命象征生长的意思。”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广西柳州彩云苗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伊园在介绍一幅苗绣作品时说。
李伊园生在苗族家庭,7岁多开始学苗绣。长大后,李伊园走出大苗山,成为少数外出读书的女孩。2002年,李伊园返乡创业,开办了融水第一家民族刺绣厂。2018年,她成立广西柳州彩云苗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依托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族刺绣技艺,设立彩云苗艺非遗工坊,工坊定期开展公益性苗族刺绣技能培训,从而不断提升从业者的技能和内生动力。
“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孩子在读书,我出不了远门。现在我在彩云苗艺做手工活,工作时间也灵活,每个月大概有1800元的收入。”非遗工坊绣娘潘夏冬说。
贾会连作为彩云苗艺首届培训学员,培训后专门从事苗族织锦制作,2021年成为自治区级织锦技艺传承人。她带领10多名苗族留守妇女创业。她们所制作的苗绣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每年收入大概有3-5万元。”贾会连说。
近年来,工坊共开展公益性苗族刺绣技能培训班20期,培训人数达1000人次。培训后,100多名当地妇女在家门口灵活就业,成为广西柳州苗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绣娘,还有部分人员回乡自主创业,创立了自己的刺绣品牌。
6年来,为了让苗绣传统手工艺得到进一步的传承、推广和创新,李伊园多次组织绣娘到省内外学习;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让非遗苗绣焕发新机。她们甚至远赴英国等地,现场演绎传承千年的刺绣技艺,让苗绣大放异彩,远销国外。这让更多绣娘实现“背着娃,绣着花,护着老,养着家”的目标。
2023年,《融水苗绣:背着娃 绣着花 养着家(广西柳州彩云苗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非遗工坊)》案例入选国家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进一步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苗绣是承载着苗族的历史和文化,也是我们苗家妇女居家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接下来,我想通过打造和持续扩大“一人一工坊”的规模,让非遗传承进入千家万户,让更多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对于未来,李伊园充满信心。
近年来,融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组织非遗进校园、进机关、进乡村,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采取“公司+基地+民间艺人”“体验+研学+展示+销售”等模式,进一步推动苗族服饰、刺绣、织锦、蜡染、银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覃 美 欧振波/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