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秀区是梧州的主城区、老城区,总人口27.2万人,聚居有汉、壮、瑶、苗等25个民族,其中常住少数民族人口8065人,流动少数民族人口7300多人。随着少数民族人口跨区域向城市流动不断加大,流入万秀区的80%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城市社区。近年来,万秀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断探索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新办法、新途径,持续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用“家”的理念,创新提升为城市民族精准化服务水平,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效促进少数民族群众与城市的双向适应,全面形成了各族群众在城市中“有共识、留得下、能发展”的良好格局,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为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建立一套机制,构建民族团结工作之“纲”
一是健全体制机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万秀区党委把民族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与城区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建立定期汇报、专题研究制度。完善创建机制,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42个区直部门及 8 个镇(街)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各镇(街)也相应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强化督查指导,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工作绩效管理考评和述职报告内容,采取专题检查、重点检查等方式开展督促检查。
三是创新一批机制。在全市率先推行“1+6+N”街长制,下沉街道社区一线,畅通群众诉求。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强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监管与有效引导。充分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联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稳定的苗头线索,促进各类涉稳问题和“不和谐因素”迅速妥善化解在基层一线。
打造一片阵地,创新社会治理水平之“本”
一是创新建立民族服务阵地。将民族工作内容嵌入社区服务管理框架体系,升级打造大学社区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成立“民族之家”服务平台,在办理证件、就业咨询、技能培训等方面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是建成一批民族文化阵地。整合资金资源建成覆盖城市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同心文化广场,成为民族政策宣传、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开办“民族文化交流”课堂,设立党的理论、政策法纪、民族文化等课程,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延伸民族团结“七进”阵地。在巩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七进”的基础上,以“传承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路开展创建活动,整合辖区红色教育基地,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62个平台载体,把创建工作向红色基地、商协会、新联会等拓展延伸,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再打造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阵地,发挥各领域统战对象的资源优势,在教育、就业、助学、创新创业等方面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支持,营造全社会服务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
用好几支队伍,夯实民族互嵌发展之“基”
一是用好志愿服务队伍。鼓励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加入万秀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文明交通劝导”“大手拉小手上街走一走”等志愿活动。针对老城区治安复杂情形,支持壮族党员黄冰晶牵头组建“骑楼大妈”红袖章队伍,突出街巷治安员、楼宇调解员、商圈巡查员、社区宣传员作用,开展帮扶慰问活动60余次,慰问帮助困难各族居民400多人次,引导辖区少数民族人员积极融入城市社区;“骑楼大妈”获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点名表扬。坚持“以政府购买与团队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聘请4个专业心理咨询团队、38名国家心理咨询师,制定少数民族群众专属“法律解惑”“心理解忧”课程,让各族群众在活动中释放工作压力、增进彼此感情。积极组织“双报到”单位,党员先锋服务队等,开展“建设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活动。
二是培育民族文化宣传员队伍。建立由城区老干部宣讲团、基层网格员、社区志愿者和基层党员干部等人员组成的民族文化宣传员队伍,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方针,让每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社区两委干部都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一面旗帜。
三是发挥好经济服务队伍作用。推行处级领导挂点服务商协会及重点非公企业机制,8个承责团队采取“店小二”式服务存量企业、“保姆”式服务新进企业,深入推进各民族经济互嵌式发展。特别关注少数民族企业家发展,选送多人赴北京大学参加自治区民营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班。以“园区统战”为抓手,主动走访政协委员兴办的少数民族企业,支持企业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免费为企业开办培训。为粤桂试验区新疆籍务工人员提供精准服务,引导成立新疆籍少数民族员工联谊会,让少数民族群众在园区企业安身、安心、安业。突出抓好三产企业服务,用好用活骑楼城、太阳广场、旺城广场等一批消费网点,激发消费潜能,壮大少数民族经营体。
开展一系列活动,铸就共有精神家园之“魂”
一是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活动。推动梧州市振兴小学184中队与新疆乌市第83小学的队员们共同开展了“石榴籽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云队会。相互分享各自民族服装、民族节日、民族美食以及家乡美景等,增进桂新两地小学生的交流和了解。组织粤桂各族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组建乡村文艺队,深入交界地各村屯开展山歌对唱、民族舞、广场舞等各民族群众喜爱的曲艺表演。今年共深入封开县江口街道下典口村等地开展文艺演出3次,推动各民族跨区域文化交流。
二是开展弘扬传统文化活动。结合壮族“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线上广泛开展“云对唱”“云创作”“云比赛”等特色文化活动。线下组织社区各族群众开展民俗体验、传统文化宣讲、文艺展演等主题活动,拉近距离、增进感情,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据统计,今年,万秀区城市社区开展庆祝端午节活动30多场次,近2500名各族群众参加活动。万秀区36所小学900多名老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23000名小学生参加“庆六一、迎端午”主题队日活动。
三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五个认同”纳入各族群众思想教育体系中。组织8批次200多名各族群众到大同酒店、中山纪念堂、广西特委和地委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通过举办茶话会、“悦读悦成长”读书分享会、专题党课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累计宣传动员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企业员工3000多人次,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民族工作健康发展。
选树一批典型,搭建共同奋斗进步之“桥”
一是用好少数民族干部。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充分信任、委以重任,把表现较好、有发展潜力的少数民族干部选入后备干部库进行培养,在万秀区区直部门、镇街配备在职在编少数民族领导干部39人。
二是安排好少数民族人士。2021年区级人大、政协换届中,严格按照要求制定少数民族代表人士配备目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其中人大代表中有14名、政协委员中有8名少数民族代表人士。通过政治安排,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动员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是“组织”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万秀区分别把11名非公经济、新的社会阶层、党外知识分子各领域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推荐进入区工商联、基层商会、区新联会、区知联会等统战社团组织,通过把统战对象转变化统战力量,把各族群众更紧密地凝聚在党的周围。
工作成效显著
引导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有共识”。通过线上线下营造氛围、整合各类平台、开展系列宣讲、组织丰富的活动,联结起各民族群众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引导各民族群众主动参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积极参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乐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推动各族群众“留得下”“有发展”。快速有效服务各族群众需求,妥善防范处理涉稳纠纷,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乐的社会环境,实实在在为约1.5万名城市少数民族群众务工经商、就学就业、安居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形成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实效”。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10个自治区级、17个市级、46个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022年,万秀区荣获第五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区),促使辖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随处可以看得到、找得到示范点。
(万秀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