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苍梧鲤鱼舞
金秀:非遗“活态”传承 节庆旅游促发展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1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桂风文韵
苍梧鲤鱼舞

□ 覃雅妮 覃湘湘 覃国华
▲鲤鱼舞展示。
▲基层文艺队入村巡演。
▲制作鲤鱼模型。
 

是苍梧县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独特艺术形式的民间传统舞蹈。2015年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该舞蹈起源于民间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海龙王的六太子幻化为鱼类被一张姓渔夫网获,渔夫见其双眼含泪,不忍煮食便将其放生。龙王感怀其恩,派鲤鱼精将赐赏宝物送给渔夫,并助渔夫考取了状元,鲤鱼精也因此爱上了勤劳、善良的状元郎,甘愿留在人间,嫁与状元一起辅佐朝政,为百姓谋福祉。尤其在遭遇严重旱灾的时期,鲤鱼精更是冒着生命危险为百姓找到了水源,挽救了生灵。后来,当地百姓为了歌颂鲤鱼精的美德,将其事迹编成舞蹈。每逢农历新春佳节时期,家家户户编织绘制鲤鱼道具,以身做形舞起鲤鱼,表达对鲤鱼精的感恩之情,祈求幸福安康。

鲤鱼舞的道具主要是鲤鱼模型,鲤鱼的鱼头、鱼身、鱼尾三部分骨架是用竹篾、竹片及铁丝扎成的,然后用铁丝连接起来,形成中空躯架,扎成躯架后,外部裹以素绸,彩绘上锦鳞、鱼眼、鱼鳍等代表鲤鱼形象的元素。舞蹈主要有游、跃、跳、潜等舞蹈动作,主要通过脚步模仿鲤鱼闲游、寻食、吻沙、出滩、穿莲、跳龙门等动作形态,舞蹈至高潮时鲤鱼急速翻腾,最后飞跃龙门。舞者将道具套在身上,只显下半身,把鲤鱼时而在水中嬉戏,时而在水面与持灯笼的少女及老渔翁玩耍嬉戏,时而在水中悠然畅游,时而跃出水面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动作刚柔相济、灵巧活泼、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加上采用锣、鼓、钹、二胡等器乐伴奏,伴以彩茶调中的《鲤鱼曲》,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

舞蹈主要情节有《出海喂鱼》《鱼群抢食》《鱼跃龙门》《收获捕鱼》《庆祝丰收》等,多表现获得丰收的喜悦情景。表演时分红鲤鱼、黄鲤鱼、绿鲤鱼,多为展示河滨风情,百鱼欢腾之场面。主要道具模型有鲤鱼、小船、鱼竿、灯笼。主要角色有各色鲤鱼,持灯笼的少女及老渔翁。表演场面以角色作为引导,道具辅助,配以欢快的音乐,一来一回地起舞,节奏明快,曲韵欢畅,舞蹈氛围喜庆、欢乐、热闹。

在世代传承中,随着民间艺人不断丰富内容,使得鲤鱼舞逐步演变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舞蹈形式。到民国时期,鲤鱼舞已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表演程式。舞蹈节目中增加了持灯笼的少女及老渔翁,演员由3个人增加到10几个人,成为一项多人参与、热闹欢腾的民间舞蹈。因鲤鱼舞带有“年年有余” 的寓意,传递吉祥、喜庆、富足的祝福,所以在当地的民族节日、喜事庆典、文化活动中都会安排鲤鱼舞表演,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苍梧鲤鱼舞曾登上CCTV科教频道《中国影像方志》栏目,多次参加梧州市及苍梧县非遗过大年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壮族“三月三”节庆表演等,影响较广。

苍梧鲤鱼舞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艺术融合,表达人们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呵护生态的情怀,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向往。这一民间舞蹈,舞出了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舞出了自信的身姿,舞出了新生活新风采。

(苍梧县文化馆供图)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