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桂林市象山区有汉、壮、瑶、回、苗等41个民族,少数民族3.1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左右。多彩绚丽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开出了繁花;民族团结的佳话,在这里广为流传。新疆大叔热合曼跨越4400公里携家带口扎根桂林的故事、瑶家大姐在社区帮助下开办报刊亭解决生计难题的故事……一桩桩、一件件,将象山区民族团结、守望相助、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的浓厚氛围体现得淋漓尽致。
共居共学,石榴花开红艳艳
清碑、上纸、刷纸、上墨、打墨……10月31日,在桂林市回民小学的非遗小课堂上,维吾尔族学生乃苏茹拉和满族学生李雨馨在桂海碑林博物馆第四代传承人韦可祥的指导下学习传拓技巧。只见他们小心翼翼地揭开纸,漂亮的“廉”字和“桂林八景图”拓印作品就诞生了。“好有趣啊,还想再拓一幅!”乃苏茹拉意犹未尽地说。
作为广西唯一一所以民族命名的小学,回民小学有汉、壮、苗、瑶、维吾尔等12个民族师生。多年来,各民族师生在此共读共学,一同成长,谱写了一段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佳话。
“我们学校种植了一棵石榴树,每当‘三月三’、国庆等节日来临,各族孩子都会穿上本民族的盛装,在石榴树下围成一圈拉着手唱歌。”该校党支部副书记毛馨敏介绍说。
红艳艳的石榴花,也见证了各族师生在共读共学过程中结下的深厚情谊。由汉、回、维吾尔等民族的9名小朋友组成的“红领巾广播站”,每天播报新闻、百科小知识、国学知识、红色故事等,是孩子们课间最喜欢听的节目。此外,学校还开展了“民族音乐会”“文化艺术节”“趣味体育节”以及“五个一”活动等,让各族师生心手相牵,共同成长。回民小学也因此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自治区首批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桂林市文明校园”等。
回民小学只是象山区各民族共居共学的一个生动剪影。今年以来,象山区持续抓好“三项计划”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广泛开展主题班队会,宣讲节日来历、传统习俗,引导各族孩子积极参与民族团结故事演讲。开展民族风俗体验、民族服饰秀、千人民族团结舞、千名师生共诵经典中华诗文、民族美食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戏曲文化体验以及象山区第十届小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暨第十六届田径运动会等活动,让各族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增进了相互了解、相互欣赏。
共建共享,团结成果沉甸甸
金九银十,正是出行的好时节。在桂林市象山公园,趁着秋高气爽前来游玩的人群络绎不绝。市民白女士牵着小孙子,一路沿着公园的指示牌边走边玩,时不时停下来驻足观看。“你看,这里是同心文化广场,那边是民族文化长廊,还有各种反映我们56个民族和和美美的主题雕塑。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可以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现在小孙子心灵深处已经种上了民族团结的种子。”白女士说。“小河淌水高山来啰耶,到我侗寨来啰耶。山清水秀鱼满溪,孕育哥妹爱唱歌。花桥鼓楼美如画,芦笙琵琶迎贵宾……”在桂阳公路旁的北芬村侗情水庄,时常飘出欢快的对歌声。远道而来的游客对侗族大歌、银饰文化都很感兴趣,一头扎进寨楼就不愿意出去。“芦笙响,贵客至。旅游旺季,我们的芦笙一天要奏响200次。”一位身着侗族盛装的阿姐笑嘻嘻地说。
观山水景、听民族歌、看民族舞、体验非遗文化。近年来,象山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该区发挥辖区内A级景区多的优势,以景区为载体,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走出了“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民族和谐”的新路子。象山区在象山公园建成了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象山公园成了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世界窗口”;持续推进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民族团结进步氛围改造提升,完成大型展板、宣传栏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景观造型20余处,得到上级民宗部门的高度肯定。
每逢春节、“三月三”、端午、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象山区还会在景区组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舞龙、舞狮、对山歌、民族舞蹈、龙灯会等民俗表演,并且常态化举办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活动,让各族游客在沉浸式的参与体验中体会“三个离不开”的深刻内涵。各地游客来桂林不仅能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共事共乐,亲如一家乐融融
“人生地不熟,我是先找到社区,后来他们就帮我找到这个门面,我就安顿下来了。我在这里做美容美发店生意也蛮多年了,生意还可以啵,非常感谢社区。”一心想做美容生意的仫佬族姑娘潘娇梅多年前从外地来到象山区,在社区的帮助下安居乐业,经营着一家不大的美发店,谈起现在的生意,潘娇梅脸上洋溢出自信的笑容。
让“异乡人”成为“故乡人”,从“外来者”到“主人翁”,让不是亲人的各民族同胞胜似亲人。象山区以最小单位的社区为载体,在外来流动少数民族服务内容上,做到“七到位”,即政策法规宣传到位、弱势群体帮扶到位、困难学生助学到位、下岗就业培训到位、矛盾纠纷调解到位、文体活动组织到位、信访内容落实到位。服务方式上采取“一卡、二簿、三联手、四经常”,“一卡”即发放服务联系卡,各社区把服务内容和服务人员联系方式印制在卡上,发送给每一位暂住辖区的外来流动少数民族群众,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二簿”即外来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登记簿和活动记录簿;“三联手”即与社区管段民警、辖区商业网点办公室、社区劳动保障站共同联手,在办理暂住证、婚育登记、提供就业信息等方面提供最及时的服务;“四经常”即经常联系沟通、经常宣传教育、经常提供信息、经常开展活动。无微不至的服务,犹如一股春风,慰藉着一颗颗不远千里而来的漂泊的心。
不仅要安居,还要乐居。今年来,象山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让各民族同胞在活动中拧成一股绳、聚齐向心力。先后举办了“嗨唱歌圩节”两江四湖大型实景山歌会、第九届各民族优秀文艺节目邀请赛、各民族文艺团队大联欢等大型主题活动。“多彩三月三·传承民族情”民族音乐欣赏、“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时装舞蹈、“三月三民族团结·籽籽同心”“多彩三月三·传承民族情非遗文化节”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百花齐放。各族群众在欢乐、热闹、祥和的氛围中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书为媒,串起民族间的友谊,引领团结新风尚。举办“书香浸润‘石榴花’中华民族一家亲”“壮族三月三·壮风桂韵浓”等主题读书分享会,引导各族师生、各族干部职工多读书、读好书,让各族群众在书香中滋养民族心灵、激发文化自信。组织辖区50余名各族群众代表参观中华民族大团结主题邮票特展全国第一站——桂林巡展,让各族群众在不同主题的邮票中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安居乐业的各族同胞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这座城市。将军桥社区回族退休党员马祥民、哈荣光退休不退岗,十几年如一日地做好党和群众的“连心桥”义务服务社区居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要一辈子为人民发光发热的奉献精神;瑶族姑娘赵艳琴、土家族女子万霞近百个日夜奋战抗疫一线,用爱与责任守护6000余户居民的安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社区干部的责任;壮族医生韦妍飞率领她的综合重症医学团队,以精湛的医术和40余天的坚守,换来了6名危重症、3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痊愈;苗族小伙姜林楠与“幸福粥铺”的同伴们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守望,为流浪、孤残、贫困者每天送上一碗温热的爱心粥……
2022年1月25日,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名单出炉。全国236个地区、单位光荣上榜。在一长串的名单中,桂林市象山区赫然在列。令人自豪的是,这已经是象山区第二次获得这项荣誉。
小小石榴籽,紧紧抱成团。独秀不足夸,齐放满园春。如今,多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故事,还在漓江之畔、象山脚下继续书写。
(来源:桂林日报 韦莎妮娜 谢顺才 李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