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族宗教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防城港深入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建设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国粹传承润童心
北流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潮音未来——新桂潮全景声原创音乐会在邕举行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防城港深入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建设

 

十八大以来,防城港市立足沿海沿边、民族地区实际,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主线,以依法治边为基本方略,深入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牢牢守住祖国“南大门”。连续多年获评“自治区平安市”,辖区内所有县区全部获评“自治区平安县(市、区)”,先后涌现5个国家级、78个自治区级和120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加强党对民族事务治理的全面领导

近日,一辆辆禁毒外卖宣传车穿梭在防城港市防城区大街小巷,外卖小哥一边送餐一边将《防城港市防城区毒品违法犯罪举报奖励办法》及《禁毒宣传进万家》等宣传手册送到客户手中,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在推进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防城港市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网格)“五级书记”抓社会治理机制,统筹党政军警民治理合力,将社区干部、外卖小哥、保安、“五老”、志愿者等纳入群防群治队伍,有效保障各族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民族观,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一般性社会事务工作简单归结为民族工作,切实纠正以往一些简单化、伤害民族感情的做法。建立基层党建“1+N”制度,推行签订共建协议、社区双报到、服务双向认领等措施,在符合条件的居民小区建立党支部(党小组),打造一批法治社区(村屯)、平安社区(村屯)、红旗社区(村屯)、美丽社区(村屯)和幸福社区(村屯)。

建立健全法治宣传常态化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抓不住人心,就搞不好民族团结、做不好民族工作。

2021年以来,防城港市大力开展“宪法宣传周”“民法典进边境”等主题宣传活动160多场次,发放资料5万余份,参与干部群众达3万多人次。结合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伏季休渔期等重要节点,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警)营、界碑等作为法治宣传教育载体,通过海岸线上的升国旗仪式、警营开放日等“沉浸式”“互动式”的法治体验,不断提升边境群众的法治意识。围绕项目建设、征地搬迁、矛盾纠纷调处等与各族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项,深入村(社区)、企业举办“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法律援助联络员”培训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运用法律的武器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和优化法治营商环境。2022年以来,针对不同层次的服务对象,以举办法治主题晚会、“送法下乡”集中宣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50余场次。全市342个村(社区)相继建立了农家书屋(法律图书角),极大提高群众对法律法规的知晓率。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参观枫桥经验陈列馆时指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防城港市创新推行“基层党建+社区(村屯)警务+网格化综合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选派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组成“三官一律”工作组进驻全市342个村(社区),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积极探索“打防管控一体”的“海上枫桥经验”,采取“联防、联控、联打”方式,不断织密织牢辖区治安防控网络,全面维护辖区海域安全稳定。打造“情指一体化、指挥扁平化、预警智能化、图像全息化”一体化处理模式,建成全国唯一“空、天、地、潮”四位一体边境烟草打私情报指挥中心。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建设,累计投入14300多万元,建成雪亮工程互联共享总平台及综治分平台、公安分平台,全市1.1万个视频监控资源联网共享,是广西通过中央首批验收的两地市之一。融合使用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等14个平台,大力建设数智综治中心,在全市所有村屯安装视频监控21262个。

探索创新基层民族事务治理新模式

“我市积极探索具有‘海边山’特色的基层治理路径,创造性地做好做活‘边疆’‘民族’两篇大文章,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全市共有31个调解组织以及179名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切实保证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防城港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科科长李淳介绍道。

防城港市两级法院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持续推进司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多元解纷工作实施意见和特邀调解员管理办法等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与30多家单位在房产纠纷、金融保险、医疗卫生、婚姻家庭等领域建立诉前联调机制。2020年以来,全市共调解民间纠纷3169件,调解成功3156件,调解成功率达99.59%,有效防止了个人极端事件、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

上思县法院设立 “石榴籽”调解工作室,充分考虑各民族的语言、风俗等方面需求,并将“以和为贵”“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执法办案,促进纠纷的良性化解;东兴市法院摸索出“哈亭调解”模式,组建京族事务调解委员会,邀请熟悉当地地域环境、知晓京族语言及当地民风习俗的乡镇干部、京族村街负责人、德高望重的哈亭亭长为调解员,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诉讼前、化解在萌芽状态;港口区法院广泛开展“渔船送法”活动,主动为渔民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向渔民们普及法律知识和发放宣传册,不断提升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防城区法院以“面包车法庭”为载体,送法进村屯、进校园,深入口岸、村屯就地立案、调解、开庭、宣判,努力把纠纷化解在源头,积极打造“无讼边境”“法治边境”“和谐边境”,其经验做法在全国涉侨纠纷多元化解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获宣传推广。

(黄元武)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