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宁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三机制”政治引领,优化“四平台”服务内容,强化“七工程”全域实施,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新举措新思路新内涵,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宁实践走深走实。
“三机制”强化政治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一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工作机制,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网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二是全面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共同责任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三是与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等地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双向共管协作机制,以工作联动为手段,推动问题共治,以管理联控为保障,实现信息共享。
“四平台”优化服务内容,着力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是依托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及下设20个社区“民族之家”平台,建立“13456”民族工作服务体系,每年服务来邕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达650余人次。二是建设全区首个南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众创云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等的宣传及咨询服务。三是依托南宁政法综治“云数据”应用平台,强化信息资源共享、共联、共通、共融,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四是建立“逢四说事”和“老友议事会”协商议事平台,通过“邻里事、邻里议,邻里忧、邻里解”的方式推进基层治理模式创新。
“七工程”深化全域实施,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
一是全域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工程,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教学课程,列入中小学开学第一课,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二是全域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载体和方式创新工程,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制作推送《邕友你 同筑梦》《团结石榴花 绽放美邕城》等系列宣传片和主题海报,举办网络有奖答题等线上活动,拓展宣传教育网络空间。三是全域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工程,举办跨区域城乡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100多场次。依托三街两巷、人民公园、青秀山等一批实践教育基地推出民族团结主题游,通过旅游项目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是全域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覆盖面拓展工程,探索推广“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共建模式,打造一批窗口行业、商会非公经济组织和律师行业等新经济组织创建新品牌。五是全域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工程。全市先后有14、44、397个分别获得国家、自治区、市本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六是全域实施民族事务依法治理水平提升工程,探索形成“1+10+7”工作体系,打造城市民族事务依法治理基层“南宁样板”。七是全域实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民生工程。2022年以来,南宁市落实三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1914万元,助推乡村振兴建设;获得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5个,广西民族特色村寨20个,其中3个民族特色村寨列入全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示范点;落实民贸民品企业享受贴息8120.27万元,助推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