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有光的,光是散文的境界。当下的一些文学评奖,散文的奖金几乎都是最低的;有些文学活动甚至几乎没散文什么事,散文在文学期刊中所占的页码也是少的可怜。与小说、诗歌等文体相比,散文这样不受待见,地位这么低,与我们作品所期望达到的影响功力以及境界格局有很大关联。至于好散文该有怎样的境界,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说法。
最近读了《广西文学》2023年“广西散文新实力二十家”,为之心动,也多有体会。《广西文学》专门用一整期的刊物来隆重推出我们身边的散文作家和作品,气场宏大,魄力、勇气、理念可嘉,也值得所有报刊人学习和借鉴。推出的二十人作品,是二十份滚烫的情怀,有的被选刊转载,有的得到理论家推崇,各文学期刊也给以极大关注,这些都是很好的气象;也从侧面说明,我们的散文太需要这样的机缘和舞台,而《广西文学》满足了所有的期待。
如果一定要找出这一期刊物可以挖掘的潜力或存在的短板的话,我觉得我们的时代太缺乏大散文、大境界的散文——这是每一篇好散文应有的光。王国维曾说过人生有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做人与做文一样,需要努力形成自己的境界,需要有光——别人为之一震的瞬间感受和思想光芒。散文作为一种真情实感表达的文体更不例外。
千古文章到底是做人的学问和艺术,王国维的“境界说”其实就是对做人的艺术和层次进行了形象的概述,其本质首先应该是“美”。散文也如此,字里行间看起来要美;读起来像朗诵诗一样也要美;回想起来念念不忘、耐人寻味、绕梁三日的味道更要美。此“美”应当是散文写作的三个基本阶段,皆通过文字之美、语感之美这两个时段的细琢打磨,从而通达感官及整个身心乃至整个宇宙致美的精神享受。
当然,散文的境界怎一个“美”字了得。除了文字的顺畅表达和文学性的叙述,更重要的应当是文字背后的深层次情感表达和哲理性思考。坦白地说,我近年来专注于写泉记系列散文,写的名泉上百眼,重点侧重于泉眼本身自然原始状态背后所衔接的人文样貌、个人情感、文明理念和历史积淀。进行创作时,总喜欢对某一章节进行分行式的诗歌样式书写,自我感觉像一首诗之后再敲击返车键,让诗歌走进散文,让散文看起来很美。我把这称为散文创作的第一步。于文学而言“语言是第一道门槛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也喜欢对某个写作场景进行强化性的打磨,像作山水画一样描摹,使之成为一幅像样的画,我把这一文字成果叫“境”。这还不够,还要在这样的“境”上衔接个人的情感体验以及深层次的哲理性思考,让一些浮在表面的华丽辞藻沉淀下来,我习惯把这一文字成果叫“意”。我们常说的文章要有思想,要有意境,借用作家王兆胜先生的一句话,至少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有天地之宽的博大与仁慈,不断探求宇宙与人生的奥秘,进行心灵上和灵魂上的对话和拷问。
我想,这就是散文的境界,散文的光。好的散文要有光,境界是散文的光。这样的光,应当像一滴酒滴在酒缸里激起的粼粼微光;像一块老腊肉透出的纯粹的亮;像一位有出众外表的美女在不经易间散发着的高贵气质和深厚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