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
3上一版
 
从两宋时期的茶马古道 看滇黔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建设“四个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11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四个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陈 冬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长期以来就有各民族“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的优良传统。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奋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不断开创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持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我们坚持引导全体壮乡儿女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坚定“五个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广西是从不缺乏精神追求的地方,在伟大革命斗争年代中孕育出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等伟大精神,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涌现出“改革先锋”韦焕能、“时代楷模”黄大年、“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抗疫烈士”梁小霞等一批先进典型和榜样群体,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凝聚起了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广西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在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深化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侗族多耶节、苗族跨坡节、京族哈节等节庆活动,大力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全面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广西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地区,当前所有中小学100%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学,普通话普及率85.68%,高出全国4.96个百分点,位居西部地区前列,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持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国家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自豪感。

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建设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广西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等重要指示要求,我们牢记嘱托,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扎实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广西力量。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了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6个千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近10年来,累计突破重大技术近400项,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37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国家战略,持续推动中国—东盟开放合作走深走实,高质量实施RCEP。刚刚过去的第20届东博会和峰会成果丰硕,贸易额增长了40多倍,东盟连续23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当前广西正举全区之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建设,建成后将结束广西沿海但不能直接通江达海的历史,持续提升我国与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绿色是新时代壮美广西的靓丽底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好保护广西山山水水的‘二郎神’”的殷殷嘱托,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2022年,广西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全国排名并列第一,森林覆盖率达62.55%,排名全国第三。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居全国第二。

广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和谐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广西是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民族团结、民族交融最成功的地方”,我们持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是民族团结融合的真实写照。广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聚齐56个民族的省区之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流动人口952.25万人,较2010年增长71.01%,加快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全区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多达163.66万户,“十口之家、情融五族”在广西比比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空前。“八共”目标是厚植民族团结融合的沃土。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共居、共富、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共维“八共”目标,共同描绘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共绘和谐发展的新画卷,持续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巩固发展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已实现民航片片通、水运条条通、市市通高铁动车、县县通高速、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和客车,行政村“双千兆”网络全覆盖,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295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9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至2022年,自治区财政累计下达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性转移支付4475亿元,占全区61.08%,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教育、医疗、就业、居住的便利度持续加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落实到各个领域,建设边疆稳定平安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把积极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模范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广西因地制宜成立了12个自治县、3个享受自治县待遇县和59个民族乡,自治区人大代表和自治区政协委员中少数民族占比分别达42.3%和30%,建立了3000多个“民族之家”和服务中心,为各族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我们持续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确保国家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确保全区各族公民享有同等地位、享受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平等参与各项事务。持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实施4项自治区、6项设区市地方性民族法规,12项自治县自治条例和27项单行条例,出台67件涉及民族事务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夯实法治基础。推动更高水平平安广西法治广西建设。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统一,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守好祖国“南大门”。2022年人民群众安全感达98.44%,创历史新高,全区持续多年未发生因处理涉及民族矛盾纠纷不当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使之成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带领各族群众共建精神家园、促进共同富裕、守望相助、维护团结稳定的一面旗帜,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齐心协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前列、做表率。

(作者单位系自治区党委政研室)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