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较国家批复的建设工期提前4个月完工,全部机组投产发电。这是一个集防洪、航运、发电、水资源配置、灌溉等功能于一体的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标志性项目。它的建设和竣工,凝聚着各级各部门的心血、全体建设者的智慧和周边各族群众的支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将更好保护生态环境,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8年多建设期间,大藤峡公司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殷切嘱托,投入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治理,建成了全国水利工程中最大的水生态保护体系。为确保鱼类更好地洄游繁衍,建立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大藤峡鱼类增殖站和来宾市红水河珍稀鱼类增殖保护站。建设全国罕见的双鱼道,专门打造生态湿地景观,建设5.4公里的仿自然生态鱼道,并疏浚下游淤塞江段。增设生态放水口,全面下放生态流量,从而联通南木江至浔江30公里的鱼类洄游大通道,满足红水河珍稀鱼类繁殖洄游的过坝需求。同时,为赋予工程更多的文化内涵,建设方和当地政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合理开发生态峡谷旅游资源。例如,桂平市以大藤峡水利风景区为载体,在景区建设中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将大藤峡水利枢纽打造成集旅游、科普、教育等一体的华南峡谷文化旅游度假中心。武宣县依托大藤峡水利枢纽将水位抬升后形成的独特生态资源,建设七星湖体育综合体,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广西重要的水上项目基地。构建大藤峡博物馆、陈家岭窑址、武仙古城等西江生态旅游发展带上的黄金驿站和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县域经济发展强劲启航。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断凸显,成为重构地方文化特色,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大国工程。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将更好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共同打造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在航运方面,新建成的大藤峡船闸,是目前国内最高、规模最大的单机船闸,让航道变深变宽,西江船舶的通航能力从300吨级提升至3000吨级,使西江变成各族群众交往交流的“黄金航道”。目前,大藤峡船闸已实现24小时通航,单次过闸货物量最高达1.8万吨。自2020年通航以来,累计过闸船舶8.25万艘,过闸船舶核载量超1.97亿吨。在发电方面,总装机160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60.55亿度,已投产运行机组发电超119亿度,成为目前广西电网主力电站,为区域电力安全提供重要支撑,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有力贡献。在灌溉方面,可解决桂中120万亩耕地、138万人干旱缺水问题。工程综合带动地方超百亿元产业发展,为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将更好保障区域用水安全,在防洪应急、补水调配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让珠江流域超7000万人“同饮一江水”,共同打造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工程初期运行3年来,成功防御多次西江编号洪水,将梧州市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至100年一遇,保障广州有效防御1915年型洪水,将珠江三角洲重点防洪保护对象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至100年到200年一遇。2022年,在西江第4号洪水发生的同时,北江遭遇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关键时刻,大藤峡工程精准拦蓄洪水7亿立方米,避免了西江、北江洪峰遭遇,确保了西江、北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水资源配置方面,将流域应急补水响应时间由10天缩短至3天,先后实施12次应急调度,累计补水量18亿立方米。按照规划,大藤峡工程还可以通过联合调度,将优质的西江水资源输送到粤港澳大湾区,保障超7000万人用水安全。大藤峡工程的建成,使珠江流域各族群众联系更加紧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各民族互嵌融居、守望相助的和谐美好家园。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涉及的沿江沿岸各族群众坚决贯彻并主动支持工程建设,在移民安置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共同打造边疆稳定平安家园。为支持工程建设,各族群众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安土重迁的各族群众搬离了世代居住的家乡,各地互不相识的老乡移民到安置区,树立了广西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征地移民的典范。移民安置区着重强化教育医疗保障、社区服务、产业扶持、文化服务等工作力度。安置区内,学校、卫生室、菜市场、农家乐、公交专线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结合乡村振兴和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灵活就业,发挥产业优势多渠道促进就业,实现搬迁户稳定增收。例如,搬迁到大成塘的周萍,她在农村合作社找到一份工作,不但住进了新房子,有了收入,还有时间照顾老人和小孩,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贵港市民宗委供稿)